双缝实验起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1-02 17:4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18:11

托马斯·杨于1801年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孔干涉实验,首次证明了光的波动性,该实验奠定了新的波动理论基础,成功解释了牛顿环现象,精确测定了波长。1803年,杨将干涉原理应用于解释衍射现象,进一步完善了光学研究。在1807年的著作中,杨系统地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理论与实验成果,包括双缝实验和双缝干涉实验,这些实验被认为是物理学史上最经典的实验之一。尽管杨认为光是在以太媒质中传播的纵波,这与光的偏振现象存在矛盾,但他并未放弃光的波动说。


杨的理论对物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当时光的波动说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在他发表的论文中,光的波动说遭受了权威们的嘲笑和讽刺,被批评为“荒唐”和“不合逻辑”。在近20年间,他的理论鲜有人关注。杨为了反驳批评,撰写了论文并印制成小册子,但发行后只卖出了一本。这并未阻止杨继续研究,他坚信光的波动性。


1818年,菲涅耳在巴黎科学院的科学竞赛中,以光的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提出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完善了光的衍射理论并获得优胜。在面对波动说与光的偏振现象的矛盾时,杨意识到如果光是横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得到解决。他将这一想法写信给阿拉果,阿拉果立即转告给了菲涅耳。菲涅耳根据这一假设解释了偏振现象,证明了光的横波特性,使光的波动说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扩展资料

双缝实验,著名光学实验,在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现在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