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国时期的边疆民族文物工作述论

2023-09-26 来源:布克知识网
博物馆研究2012年第3期(总第119期) ・考古与文物・ 民国时期的边疆民族文物工作述论 朱慈恩 摘要:民国时期,许多从事边疆研 究的专业工作者,征集相当数量的边疆文 物,并将边疆文物征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推动边疆研究的开展。通过举办展览,使 人民得以认识边疆、了解边疆,很好地发 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文物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 的历史文化。中国的边疆是少数民族的聚 居地,做好边疆民族文物工作,对于宣传 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民国时期,许多中国民族学的先驱者在进 行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的同时,征集了边 疆少数民族珍贵文物,并举办了一系列展 览和宣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 文即拟对这一时期的边疆文物工作作初步 的介绍。 边疆最初是个地理概念,指国与国之 间的边界,边界被各国所承认,因而具有 国际法上的意义。我们通常所说的边疆实 际上是指边疆区域,一般而言,以沿边各 省级行政区为边疆区域。 中国的边疆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 是一个文化概念。中国的边疆分布了为数 众多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民族、血 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与内地迥乎不同,在统一的汉族生活形式 的平原上好像屹立着一座社会的长城”。… 将边疆和内地对称,有两种分类标准,一 是“地域的区分法,以地理上的单位为区 分研究之标准”,二是“民族的分类法,以 民族的单位为分区”。 因此,边疆研究主 要就是指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和边疆少数民 族研究,边疆文物包括了边疆考古历史文 物和边疆少数民族文物。 和边疆考古历史文物相比,边疆少数 民族文物既包括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物, 也包括了少数民族现代物品,凡是和边疆 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社会风俗、宗教信 仰等相关的物品,都具有征集收藏的价值, “从民族学的观点与民族学技术学的观 点,选择具有民族特点,最能反映这一民 族文化生活的一个侧砥和最有代表性的文 物”。 民国时期,经过广大边疆工作者的努 力,在边疆文物的征集、陈列、研究等方 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边疆文物工作主要 由专业博物馆和高校研究机构所承担,主 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征集相当数量具有历 史价值和学术意义的实物,在一定程度上 保存了边疆各少数民族文化;将边疆文物 征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推动边疆研究的 开展;举办各种展览,加强边疆和内地的 交流,使人民认识、了解边疆,发扬爱国 精神。 对边疆文物的征集是基础工作,将边 疆文物搜集和集中起来,进行专业的整理、 分类和保藏,以为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服 务。博物馆是陈列、研究、保藏自然标本 和物质文化实物的一种文化教育机构, 1905年张謇刨设的南通博物苑是国人最早 创办的博物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博物 馆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博物馆在边疆文 物的征集、整理编目、陈列展览、宣传教 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华西协和大学于1914年筹建博 物馆。葛维汉于1932年任华西大学博物馆 馆长,一方面以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文物标 本,另一方面亲自主持四川及西南地区的 考古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田野工作,使华 西大学所获资料不仅数量大增,而且更加 科学、系统,华西大学博物馆成为了当时 中国西南著名的博物馆之一。至1932年, 共有物品六千余件,标本一万五千八百八 十五件,“其中对于民族文化有特殊关系 者,则为边地各民族如羌人、藏人、川苗、 花苗、稞倮、摩梭等物品之搜集。羌人物 品中,有古代之服装、皮甲,及近代之服 饰、用具、绣花女鞋、织花腰带,并有五 百年至二千年之陶器等,皆属难得之物, 至入藏品之收采,迥非他处之所能及”。 1941年,郑德坤继葛维汉为馆长,确 定以研究边疆问题为中心,聘请冯汉骥、 闻宥等人为指导,制定了华西大学博物馆 “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提出了“该计划 目的在整理标本,作系统之陈列,且与文 学院课程配合,以作实物教学之提倡,务 达利用乡土教材,以促进吾国教育之本位 化”。积极推进西南地区各类考古、民族学 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工作。在五年中先后组 织了4次考古发掘,经过努力,当时的华 西大学博物馆形成为包括中国石器与雕 刻、中国金属器、四川陶瓷器、西藏文物、 西南文物等七个部分组成的常设陈列展 出,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据 1942年的统计,馆藏有古物、陶器、各种 美术品及西南边疆各民族的文物,共26000 余件。 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 以人类学为名的博物馆。厦门大学于1933 年设文化陈列所,1934年林惠祥创力愎门 人类博物馆筹备处,整理了我国东南地区 的考古、民族文物,藏品中的第二部为人 类学部分,分台湾高山族、南洋西藏和民 俗三部,除残品外共有276件。1935年, 林惠样在厦门大学任教,并深入台湾高山 族地区调查,采集文物标本,包括了刀、 剑、弓、箭、衣物、服饰等等,对外展出。 至新中国成立,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已 具相当的规模。晴 中央博物院在边疆文物方面的工作也 很突出。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3年设立了 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其宗旨为“提倡 科学研究,辅助民众教育”。由傅斯年、李 济相继任筹委会主任。1937年博物馆藏品 辗转西迁至重庆,研究调查工作却未曾中 断。1937年蜗长寿等组织调查团入川, .55, 调查川边苗、罗、羌、番、摆夷等族,搜 集标本十二箱。1937年与中央研究院合作, 由凌纯声率领前往川边西康,考察理番之 羌与大小金川之嘉戎等族,多所缉获。陋 此外,国民政府教育部还曾筹设一专 门的边疆文物馆,作为教育部的直辖机构。 除了边疆文物搜集展览外,文物馆还从事 边疆调查研究工作,提供有关边疆政治、 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参考资料。从1941 年起就开始积极筹备,大量搜集资料,收 获颇丰,曾于重庆举行过一次边地文物的 公开展览,1943年被裁撤。至1945年与 边政学院合并,获准定名为“国立边疆文 化教育馆”,由凌纯声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 委员。至抗战胜利,筹备工作已大体完成, 1946年6月公布组织条例,下辖研究、编 译、文物三组。 定于1947年正式成立, 但是由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此项工作便 没了下文。 除了专业性质的博物馆之外,一些社 会机构和团体也承担征集边疆文物的任 务。例如蒙古文化促进会,其宗旨在“促 进蒙古民族之文化”,而搜集蒙古民族过去 历史上之书籍、传说、古物、古迹等是其 首要任务。” 1947年,教育部定兰州为推 进西北文化教育之中心,创设西北图书馆, 刘国钧任馆长。为推进西北社会教育,促 进西北文化发展,图书馆在新、青、宁等 省设立分馆,尽量搜集各省少数民族之文 物,添设边疆文字书籍,以“达成各族文 化交流,感I青融洽”之目的。 边疆少数民族文物与考古文物有着根 本的区别,应该收集什么样的文物标本, 如何鉴定甄选,都需要结合其实际特点加 以分析、研究和探讨。江应梁在云南省民 政厅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编印的《边疆行 政人员手册》(1944)中,专门制订了“征 集边疆文物办法”,规定了征集的细则:汉 文的图书、刊物、报纸、画册、照片、地 图和少数民族的经典、报纸、字典、史籍、 故事等印刷品;各少数民族的衣饰类,包 括衣服、靴、鞋、筒裙、帽、包头巾、羊 毛披毡、腰带、背心、披肩及其他饰物、 首饰(耳环、手镯、戒指、银纽等)、特殊 饰物(藤圈、海贝、缨络)等;用具及其 工艺品类,包括猎具(弓、弩、刀、矛等)、 农具(如木制的锄、犁等)、食具(如木碗、 木盘、杓、竹编食盒等)、乐具(葫芦笙、 口琴、象脚鼓、大钹、喇叭等)、工艺品(刺 绣、织剪、羊毛制品)等其他少数自制或 特殊用品;宗教用品类,包括佛像及其图 腾代表、宗教绘画、献神装饰品(佛伞、 佛幔及其他祭神用品等),其他特殊宗教用 品(如铜鼓、孔明灯、赕佛用品和各种材 料制成的狮、象等)。另有物产标本和古物、 金古拓片等。并规定所有征集到的文物都 要填写统一的类卡,写明汉名、当地人所 用名、采集地、采集时问、所使用或制造 的民族、采集人与捐赠人等项目,以便进 行整理。 民国时期,许多学者纷纷呼吁建立专 业的边疆博物馆。杨成志于1935年在北平 研究院院务汇报上发表《现代博物馆学》, 介绍欧美等国的民族博物馆,并草拟了“广 东博物馆组织大纲”十万言。 胡焕庸痛 感“欧美专门学者,如史坦因,伯希和, 勒库克,安特鲁,斯文赫定辈,凡在吾国 各地考察所得之典章文物,无不陈列于伦 敦巴黎柏林纽约各大博物馆中,吾人研究 本国之地理与历史,非特必须阅读西人之 著述,同时还须远涉重洋,周游列国,以 广咨博访于外国博物馆中”,与欧美的情况 相对应的是,中国学者大多“侈言开发边 疆,而实地研究边疆情况者,尚不多见, 自边地考察归来,除发表若干空论文字之 外,其从事收集实物者,更不多见” “, 因此建立边疆博物馆已是十分迫切的任 务。傅振伦也提出为边事研究而设“边事 陈列馆”,“凡边陲地理、民俗、语言、特 产、史迹、文献、古物之属,均应切实调 查。广搜资料,实物、模型、图表、照片, 并收之,则学者之研究取材甚便矣”。 。 按照吴泽霖的说法,“民族学与民族学博物 馆的关系,正如化学或物理与它们的实验 室的关系相似,是一体中的NA'- ̄分”。n。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边疆民族博物馆事业 在旧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 的发展。 =: 除了博物馆外,全国各大高校的研究 机构,在进行边疆研究的同时,征集了一 批边疆文物,成立了专门的文物室陈列室, 对于这一时期边疆研究的深入开展,有着 重要的学术意义。 九一八事变后,在爱国救亡和富国强 民的推动下所兴起的边疆研究出现了高 潮。全国的各个高校纷纷成立了边疆研究 的系、所、研究室等研究机构。清华大学、 华西大学、金陵大学、南开大学等都有专 门的边疆研究所,东北大学、云南大学等 高校还特别成立地方性的边疆研究室,教 育部于1944年令中央大学和西北大学专 门创设边政系。高校的相关研究机构通常 都设有专门的边地文物保存室或陈列室, 保存收集到的边疆文物标本、实物、图片 等等。 1939年4月,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通 过了《推进边疆教育方案》,提出“设立边 疆文化馆,搜集边疆各种政治、经济、文 化、科学、史料、统计、图表、照片、标 本、模型、书籍等,以供研究边疆问题者 之参考,并以启发国人建设边疆之兴趣”。 教育部蒙藏教育司和边疆教育委员会专门 负责边疆教育。至1947年,设立了西南、 贵州、西宁、康定、西北、大理、肃州、 丽江、绥宁、巴安、察蒙、热蒙、天山共 13所边疆师范院校,边疆师范学校中“俱 设文物陈列室”。H 全面抗战爆发后,各大学纷纷内迁。 大夏大学内迁后于1938年设社会经济调 查室,后改名为社会研究部。研究部赴贵 州各地调查,征集黔省少数民族文物,征 得苗夷文物达二千余件,设立苗夷文物陈 列室,以方便校内外人士参观。1941年, 又在校内设立实物陈列室,并将各种文物 重新加以布置。“ 吴泽霖随大夏大学西迁 贵州,在贵州、云南等地进行民族调查时, 大量收集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珍贵文物和资 料,陈列在清华大学人类学系的民族文物 室,解放后移交中央民族学院扩建成民族 文物室。 金陵大学于1941年9月在社会学系下 创设边疆社会研究室,由徐益棠、卫惠林 教授主持。该研究室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 划,并确定室内研究与田野调查并重的方 针,主要工作有编制中国边疆研究资料及 论文目录卡片,整理中国边疆研究资料, 保管边疆民族文物标本,绘制边疆人文地 图等等。 徐益棠曾收集了藏族、彝族、 羌族等少数民族文物数百种类。l943年, 为纪念金陵大学五十五周年校庆,举行规 模盛大的展览,由徐益棠、卫惠林主持。 1942年,云南大学成立“西南文化研 究室”,由方国瑜主持,聘请陶云逵、费孝 通、楚图南为研究员。西南文化研究室下 设历史组和民族组,分别“研究西南文化 发展史及相关诸问题”和“西南民族生活 及相关诸问题”。研究室制订计划书,“搜 集古器物与民族用具,成立博物部,研究 并公开展览”。“ 西北大学文学院下有中国文学、外国 语文、历史、边政、教育五系,并附西北 文物研究室一所。历史系自迁城固后,大 量搜集陕南文物,成立考古室,曾连同甘、 青、新等省所获史料,公开展览数次。1945 年春教育部又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累年 所得丰富之资料,全部拨归西大整理研究, 因复将原有之“考古室”扩大,改为“西 北文物研究室”。除分期举行专题展览外, 并拟成永久陛之“西北文物馆”,以原有文 物作基础,逐渐扩充。该室就西北特有之 文物资料,如古代图案、汉唐艺术、佛教 艺术、陵墓石刻、敦煌壁画、西北金石、 西北史迹等、分类辑纂,共一百余种,约 二千余件,分实物、模型、拓片、图画、 照片五大类。研究室并印行刊布西北文物 丛刊。 实物是学术研究的最可靠的材料,梁 启超认为博物馆中的“绘画、音乐、雕刻、 风俗等,均有详细之历史,民族进化之痕 迹,悉藉此以表现。留学者若欲研究一物 一体,虽一年之久,亦不克毕事。故研究 学问者,因此而愈加切实。历史博物馆有 学校以外之教育的价值,其重要可知”。” 边疆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等与内地迥异,少数民族在生产 生活诸方面的实物资料均具有学术价值, “举凡物产、用具、建筑、服装、宗教用 品、迷信资料,皆具地方色彩,可以反射 地方社会的生活形态。物产以手工业品为 主,如同刺绣品、绵织物、藤竹器等。建 筑包含庙宇、寺院、碉堡、宝塔、桥梁、 屋舍、亭榭、碑碣等。用具有竹器、木器、 陶器、金属器,等等。服装指资料、样式、 装潢等而言。宗教用品,如神签、灯台、 衣钵、供奉等,都一一在内……在边疆社 会,种族宗教非常复杂,文物的种类更多, 用以作研究的资料,对于生产、家庭、宗 教、娱乐等生活,不难认识。且此等物品 兼可作文物展览之用”。昭哪在具体研究实践 上,“一张床,一把酒壶,单独来说,其意 义甚狭”,但若能“联合起来说明之,意义 就扩大了”,学术研究“能够时刻注意到各 部分间联锁的关系,所获得的材料都是有意 义的”,“注意到各种器物在—个社会制度中 所发生的作用,或解释一种风俗和物质设备 之间所有的相关性,使吾人对于各种社会现 象得到更深刻,更明了的认识”。 将边疆学术考察与文物收集工作相结 合,是这一时期边疆文物工作的一大特点, 可以中央研究院为例。1931年中央研究院 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成立了“民族学 标本陈列室”,1934年,人类学民族学划 归史语所,因此而成立了第四组。中央研 究院的边疆少数民族调查,也包含有边疆 文物征集的任务。1928年,中山大学杨成 志参与中央研究院的联合考察团,赴云南 考察,在当地收集了许多彝族以及其他少 数民族文物。1930年,中央研究院派凌纯 声赴东北松花江下游调查赫哲族。1934年, 凌纯声、芮逸夫、勇士衡赴湘西调查苗族, 完成了《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湘西苗 族调查报告))o 1935年凌纯声、芮逸夫赴 云南调查彝族。1936-37年又赴滇西调查 佧瓦(瓦族)、倮黑(拉祜)、傈僳、山头 (景颇)、摆夷(傣)等族。1941年凌纯 声、芮逸夫与马长寿合组川康民族考察团, 在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馆的共同支持 下,调查四川理番之羌族和四川靖化与西 康丹巴大小金川的嘉戎族。至抗战胜利, 已搜集标本1500余件,特开辟陈列室整理 收藏。但 田野考察是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 法,民族文物的搜集也可看作是民族学田 野考察方法的—个组成部分和具体应用。 四 上述各大博物馆、学术研究机构以及 高校陈列室中边疆文物通常都是对外开放 公开展览,都属长期、固定性质的,而各 机构、团体、个人所举办的临时的、不定 期的边疆文物展在民国时期也有过多次: 新亚细亚学会于1934年召开年会,倡 议和其他边疆研究团体联合举办名为“边 疆博览会”的活动,向政府申请资助,于 1935年在南京举办。1936年,新亚细亚学 会和开发西北协会、西北问题研究于6月 15日在南京淮清桥国货陈列馆联合举办西 北文物展览会,陈列物品计1967件,陈列 品来自于陕、甘、青、宁、新、察、绥、 蒙、康、藏等边省,分摄影、物产、宗教、 风俗、古物、币制、图书七类。图书包括 地图、书籍、统计、图表、碑贴,古物有 汉瓦、敦煌壁画、汉砖、钱模、陶器、土 俑等珍品。“将整个西北之宗教风土人I青全 盘托出,吾人试一往观,俨若置身西北”。 嘴 引1940年,中国自然科学社举办西康文物 展,1941年,又有西康省政府举办西康摄 影展。 同年,教育部组织成都大学生暑 期边疆服务团,赴理番马塘一代。服务团 归来后举行了边疆学术讲演多次,又于 1942年在华大体育馆举行边疆文物展览 会,包括了地质、地理、生物、文化等部 分。 1943年1月14日,教育部艺术文物 考察团于中央图书馆举办“敦煌艺术展览 会”,展览品约二百余件,皆为该团在敦煌 之所获。展览会分两个陈列室,第一陈列 室为莫高窟之模型,展览壁画、连环故事 图、人物造像等,第二陈列室为照片,约 五十余幅。 2月25日,教育部又在中央 图书馆举办新疆图籍展览会,为期四天, 展览古今中外有关新疆的图籍五百余种。 口 1944年1月l4至16日,国立中央民众 教育馆举力、边疆文物展览会。正式展览为 期三天,展览品计有边疆照片,包括了蒙 古、西康、西藏、新疆、云南、贵州、广 西、川西等地区几百幅,边民的日常用品, 包括服饰、食具、法器、乐器、杂物等九 十余件,边民经典九十六种,以及其他文 物二十三种类。此外还有蒙古和西南苗寨 之模型,以及贵州、云南、广西等全国边 胞分布图。 1947年,西北文化建设协会 主办了两次新疆文物展览会,会址在兰州 兰园文化供应社阅览室内。展览之文物多 为历史图片及新疆物产,其中包括了古代 的经典,碑帖像片以及新疆的土产如羊毛、 丝绸等等,“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1949 年4月,杨垫、江应梁等在昆明举办边疆 文物展览,“展览会虽然简陋不值得批评, 但在昆明还是空前的创举”。 此外,1939年3月31 13至4月6日, 翁腾环主办了颇具规模的“西康文物展览 会”,展览会共5室:第一室历史地理,第 二室政治,第三室经济,第四室宗教,第 五室风俗、生活、文艺。瞄u与教育机构、 博物馆、研究院、学术团体相比,翁氏以 个人名义主办展览,尤为不易。 边疆文物的陈列和展览,成为了沟通 民族文物和广大民众之间的桥梁,加深民 众对边疆的认识和了解,起到了教育和宣 传的功效。 九一八事变后,大片疆土沦丧,知识 分子开始反思教育与边疆之关系。林同济 把数千年来的中国教育,称作为“反边疆 的教育”,“反边疆”的结果就是忽视了边 疆国防问题。九一八事变,“祸之至不至于 祸至之日,实至自数千年来‘反边疆’的 国史观”。要铲除这种祸害则必须依靠教 育,需要能够“本‘亲边疆’的精神,专 .60. 门的材料,化为通俗的文字以贡献与一般 的国民。通俗史的内容是根据于专门研究 的结果。但他的写法是明白易喻而有引人 入胜的能力”。 举办边疆文物展览,使得民众通过具 体实物,得以接触和了解边疆,对边疆具 备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是通俗化宣传边 疆的重要途径。许多边疆文物展览会都取 得了热烈反响,例如大夏大学社会部曾举 办过三次规模盛大的公开展览。第一次 1941年6月l0—13日,假校内教室展览苗 夷文物。第二次l0月l0—27日,于贵州物 产陈列馆公开展览。陈列物品约有数千件, 分两大部类,一是少数民族文物,包括了 服饰、器具、文字,另一是研究部的研究 成果,有图表、著作、摄影等等。参观者 人数众多。第三次于1942年元旦在贵州省 立图书馆展览。据说“观者甚为拥挤”, 很好地起到了宣传教育的功能。 通过边疆文物的陈列和展览,还能够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品性,激发民众的爱国 热情和民族意识。西北是中华民族的故乡。 二千余年之前,我们祖先早就在一片筚路 蓝缕从事启发的草原上,留下了我们民族 不少光荣的史迹。西北文物展览会的举办, “睹先民之手泽,发思古之幽情,痛遗绪 之将坠,感纪述之责殷,因此会使国人一 致奋起,合力开发西北,匪惟国难可以消 解,民族可以复兴,即俯仰之间,亦无愧 为黄帝之子孙矣”。 西北文物展览会“征 集古代之各种武器,乐器,祭葬器,用器 及名人字画等,和其他有关史地的物品, 这些,我们认为完全系乎民族意识的灌 输……而能激发一种民族思想的情绪,这 便是西北文物展览会的最大收获”。 但是,民国时期有关边疆文物的征集、 展览、研究等工作,都还处在起步阶段, 总体而言成就有限。特别是由于民国时期 战乱动荡,有不少珍贵文物遭到损毁,给 这一时期的文物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注释: 【l】吴泽霖:((边疆的社会建设)),《边政公论))第 2卷第1、2期,1943年3月 [2柯象峰:(2]《中国边疆研究计划与方法之商榷》, 边政公论》第1卷第1期,1941年8月 [3】杨垫:《谈谈民族学博物馆学》, 杨垫民族研 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第460页 【4]葛维汉:《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概况》,李淑 萍、宋伯胤编注 博物馆历史文选)),西安:陕西人 民出版牡2000,第266页 【5]陈国强: 上下而求索:林惠祥教授及其人类 学研究》,(《读书》1983年第7期 [6】包遵彭:《中国博物馆史》,台北:中华丛书 出版编审委员会1964,第34页 [7】教育部边疆教育司编印: 边疆教育概况续 编》,1947,第7-8页 [8]黄奋生:《蒙藏新志》,广州:中华书局1938, 第1076页 [9木基元:(9](论西南民族文物调查研究与民族博 物馆的兴起 ,《民族博物馆学研究》,北京:民族出 版社2001,第171-172页 [1 0】杨成志: 我对于博物馆的兴趣谈》,((杨成 志人类学民族学丈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第 374页 [11】胡焕庸:((fi-发边疆与设立边疆博物馆之关 系》, 边疆》第2卷第5期,1937年3月 【1 2】傅振伦: 现代中国应先事筹设博物馆 ,李 淑萍、宋伯胤编注((博物馆历史文选》,西安:陕西 人民出版社2 ̄000,第163页 【1 3】吴泽霖:(《论博物馆、民族博物馆与民族学 博物馆》, 吴泽霖民族研究文集 ,北京:民族出版 社1991,第430页 【141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印:《边疆教育概现)), 1943,第156,l3页 [15】吴泽霖、陈国钧:《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北 京:民族出版社2004,第273—274页 【16】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南大百年实录・金陵 大学史料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 220-221页 【17】方福祺:((方国瑜传》,昆明:云南大学出版 社2001,第82页 [18】西北大学编印: 国立西北大学概况 .1947, 第6页 [1 9】梁启超: 山东历史博物馆展览会开幕演说 词 , 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5, 第902页 [2O】张少微: 研究边疆社会之内容方法及步 骤》, 边政公论》第1卷第3、4期,1943年l1月 【2l】李景汉: 边疆社会调查研究应行注意之 ,最》,《边政公论》第1卷第1期,1941年8月 【22】芮选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民族 调查与标本之收集》, 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台 北:台湾大学出版部1989,下册第1460页 【23】黄慕松:《西北文物展览会与开发西北》,秦 孝仪主编((革命文献・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西北建 设》,台北:党史会1981,上册第189页 [24】徐益棠: 十年来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之回顾 与前瞻》,(《边政公论 第1卷第5、6期,1942年1 月 【25】(《边疆学术活动消息十则》, 边疆研究通讯》 第1卷第2号,1942年3月 [26】 “敦煌艺术展开幕”》, 新华日报》 1943-1-17 [27】 边疆学术研究消息》, 边疆研究通讯》第 2卷第1号,1943年2月 【28】 “边疆文物展”》,《新华日报》1944-1-14 【29】 边政二月简志》,((边疆通讯》第4卷第 10、11期,1947年11月, [3O】杨堑: <边疆文物辰览特刊>发刊词》,《杨 望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第238 页 [31】王兴瑞: 西康文物展览会 ,《西南边疆》 第5期,1939年3月 【32】林同济:《边疆问题与历史教育》,《独立评 论))第127号,1934年10月 【33】昊泽霖、陈国钧: 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北 京:民族出版社2004,第273页 【34】黄慕松:(《西北文物展览会与开发西北》,秦 孝仪主编《革命文献・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西北建 设 ,台北:党史会1981,上册第189页 [35】编者:(《西北文物展览会与民族意识)》, 西 北刍议》第1卷第4、5期,1935年5月 (作者: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