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15分,15空)
1. 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
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三类。
2.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是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
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3. 高温作业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的作业。。 4. 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
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
5. 生产区宜选在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好的地段,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
的上风侧;非生产区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辅助生产区布置在两者之间。
6. 风向玫瑰图上所表示的风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 7. 放散大量热量或有害气体的厂房宜采用单层建筑.当厂房是多层建筑物时,放
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宜布置在建筑物的高层.
8.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有毒、有害的生产车间的布置应设置与相应事故
防范和应急救援相配套的设施及设备,并留有应急通道。
9. 浴室、盥洗室、厕所的设计,一般按劳动者最多的班组人数进行设计。存衣
室设计计算人数应按车间劳动者实际总数计算。
10. 空气流动动力的来源主要包括风机动力、热压、风压、密度差。
11. 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选择应遵循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
物质的原则。
12. 产生或可能存在毒物或酸碱等强腐蚀性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冲洗设施。 13. 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
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
14. 车间卫生特征共分为四 级,应根据车间卫生特征等级设置辅助用室. 15.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
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在其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其竣工验收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6. 用人单位应当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等的要求,对可能阐述职业病危害的建
设项目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备案、审核、审查或竣工验收。 17.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
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18. 在放散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置防
爆通风系统或事故排风系统。
19.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组织上岗
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20. 按通风系统的工作动力分类,通风系统可分为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通风系统。 21. 自然通风是利用室外风力形成的风压与室内外空气的温差所产成的热压作
用使空气流动所形成的一种通风方法。
22. 在排除有毒化学物的措施中,可利用自然通风,在多数情况下以采取机械通
风为主.
23. 按通风系统的作用范围分类,通风系统可分为全面通风系统和局部通风系统. 24. 全面通风的效果取决于通风换气量和车间内气流组织两个因素。 25. 局部通风可分为局部送风和局部排风两大类。
26. 在观察时间内,采用声级计“慢挡”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动<3dB(A)的
噪声为稳态噪声。
27. 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0。5s,间隔时间>1s,声压有效值变化
≥40dB(A)的噪声为脉冲噪声。
28. 工厂中噪声源可分为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三大类。 29. 当数种溶剂(苯及其同系物、醇类或醋酸酯类)蒸气或数种刺激性气体同时放
散于空气中时,应按各种气体分别稀释至规定的接触限值所需要的空气量的总和计算全面通风换气量。
30. 事故通风的风量宜根据工艺设计要求通过计算确定,但换气次数不宜<12
次/h。
31.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部门审核,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后,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验收。
32. 用人单位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职业卫生“三同时”的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
33.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
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作出评价,确定危害类别和职业病防护措施。 34. 我国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建设项目可能产
生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将建设项目分为职业病危害一般、职业病危害较重和职业病危害严重三类。
二、选择题(15分,15T)
1.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方针是: C . A. 以人为本,标本兼治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D。 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2. 《职业病防治法》所指的职业病是: A . A。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B.劳动者因接触粉尘及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C。劳动者在工作中所患的疾病
D.劳动者在工作中所出现的职业健康损害 3. 铅尘属于 C 危害因素。
A。 粉尘 B. 物理因素 C. 化学有害因素 D. 生物因素
4. 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
备的醒目位置设置 B 和中文警示说明。 A安全标识 B警示标识 C英文 D 危害说明
5. 采用空气调节的车间,应保证人均新风量 B ,洁净室的人均新风量应 C 。
A. ≥20 m3/h B。 ≥30 m3/h C. ≥40 m3/h (A) D。 ≥50 m3/ 6. 稳态噪声是指声级波动 A 的噪声。
A。 小于3dB(A) B. 大于3dB(A) C. 大于0.3dB(A)D。 小于0.3dB(A)
7. 非稳态噪声是指声级波动 B 的噪声。
A. 小于3dB(A) B。 大于3dB(A) C。 大于0.3dB(A)D. 小于0.3dB(A) 8. 脉冲噪声是指持续时间≤0。5s,间隔时间 B ,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A)
的噪声。
A. 大于0.5s B. 大于1s C。 小于1s D。 小于0.5s
9. 电离辐射是能使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即波长 C 的电磁辐射。
A。 大于100nm B。 大于50nm C. 小于100nm D. 小于50nm 10. 事故通风的风量宜根据工艺设计要求通过计算确定,其换气次数不宜 C . A. 大于12次/h B。 大于24次/h C。 小于12次/h D. 小于24次/h 11. 下述噪声控制措施中, D 不符合要求.
A. 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 B。 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应分开布置
C. 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将高噪声设备相对集中 D. 控制噪声发生源后,进一步的措施是为接触噪声人员配备防噪用品 12. 劳动者接触某种化学物质的状况为:400mg/m3、接触2h;150 mg/m3、接触
2h;100 mg/m3,接触3h;该劳动者接触该化学物质的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是 B mg/m3。
A。 200 B。 175 C。 150 D. 216.7 13. 全面通风的排风口应设置在 B 。
A. 有害气体发生源较远位置;B. 有害气体的发生源或其浓度较高的区域 C。 有害气体浓度较低区域; D。 操作工位上风测
14. 当车间内同时散发热量和有害气体时,在热设备上方常形成上升气流。在这种
情况下,一般采用 B 的通风方式。
A.上送上排; B。下送上排; C。下送下排; D。上送下排。 15. 下列关于局部排风罩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应将有害物质发生源尽可能密闭,排风罩应尽可能靠近有害物质发生源。 B.排风罩的吸气方向应尽可能与有害物质逸出的方向相反。 C.排气罩的布置应使污染空气不致流经工人的呼吸带. D.排风罩的设在不应妨碍工作的操作并保证有足够的照度。 16. 下述风管的布置中,不正确的是 D 。
A.风管的布置要与建筑结构配合,少占有用空间,不影响生产操作,便于安装和维修。
B.风管的布置应力求顺直,减少阻力。 C.排气、除尘系统的吸气(尘)点不宜过多.
D.为防止粉尘在风管内沉积,除尘风管应尽量避免水平敷设,风管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般大于30°。
17. 风机的选择过程中,下述描述错误的是 D 。
A.根据输送的气体性质,确定风机的类型.
B.根据所需风量、风压及选定的风机类型和机号。
C.考虑到管道可能漏风、有些阻力计算不够完善,选用风机的风量和风压应大于通风系统的计算风量和风压。
D.风机的风量应越大越好。 18. 关于脉冲噪声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D 。
A.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0.5s
B.噪声间隔时间>1s
C.噪声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A) D.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0.5
19. 根据毒害作用机理不同,职业性有害气体可分为窒息性气体和刺激性气体.下
列气体中,属于刺激性气体的是(D)。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硫化氢 D.氮氧化物
20. 根据毒害作用机理不同,职业性有害气体可分为窒息性气体和刺激性气体。
下列气体中,属于窒息性气体的是(C) 。 A.光气 B.氨气 C.硫化氢 D.氮氧化物
21. 辐射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属于电离辐射的是(B).
A.红外线 B.x射线 C.激光 D.紫外线
22. 职业病危害评价选择类比工程,下述哪一项不属于类比工程选择应当遵循的
原则,(D). A.原辅材料基本相同或相似 B.生产设备基本相同或相似 C.生产工艺基本相同或相似 D.建设地点位于相同或临近区域 23. 下述有关最高容许浓度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B).
A.任何情况都不能超过的限值 B.可视为对PC-TWA的补充 C.主要是针对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D.应在了解生产工艺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工种和工作地点采集化学物质最高瞬间浓度的空气样品进行测定
24. 下述有关短时间接触浓度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C )。
A.旨在防止劳动者接触过高的波动浓度,避免引起刺激、急性作用或有害健
康的影响
B.可视为对PC—TWA的补充
C.主要是针对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D.在监测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同时,对浓度变化较大的工作地点,进行监测评价
25. 消除噪声污染的根本途径是减少机器设备本身的振动和噪声,下述(C)不属
于控制机器设备本身噪声振动的措施。 A.选用低噪声、低振动的设备 B.设备安装时设置减震基础 C.将噪声设备隔离设置 D.设置消音装置
26. 消除噪声传播的方法中,下述(C)是不适宜的。
A.高噪声车间与一般噪声较低的车间、生活区分开 B.生产工艺设备的平面布置采取“静闹分区”,防止互相影响 C.将各车间同类型的噪声源分别单独布置在隔离厂房内 D.利用天然地形上的土坡、树丛和草坪控制噪声传播 27. 消除噪声传播的方法中,下述(C)是不适宜的.
A.高噪声车间与一般噪声较低的车间、生活区分开 B.生产工艺设备的平面布置采取“静闹分区”,防止互相影响 C.将各车间同类型的噪声源分别单独布置在隔离厂房内 D.利用天然地形上的土坡、树丛和草坪控制噪声传播 28. 选用个体防护装备时,下述 D是不恰当的。
A.选择的个体防护装备必须具备充分的防护功能 B.选择的个体防护装备的防护性能必须适当 C.选择的个体防护装备必须尺寸适宜 D.选择的个体防护装备必须确保经济实用 29. 下述 C 不属于个体防护装备。
A.防尘帽 B.防尘口罩 C.普通工作服 D.安全带 30. 噪声与振动较大的生产设备应安装在( A)内。
A 单层厂房 B 双层厂房 C 多层厂房 D 地下一层 31. 当某个岗位有害物质存在热源时,其局部排风罩宜选用(D).
A 下吸罩 B 侧吸罩 C 下吸罩 D 伞形罩 32. 砂轮磨削时抛出的磨屑大颗粒粉尘宜采用(D)
A 外部吸气罩 B 侧吸罩 C 下吸罩 D接受式吸气罩
33. 下来(A)物质并存是应按应按各种气体分别稀释至规定的接触限值所需要的空气量的总和计算全面通风换气量。
A 苯、乙酸乙酯、双丙酮醇 B甲苯、乙酸丁酯、一氧化碳 C二甲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 D一氧化碳、氨气、氮氧化物 34. 下面关于全面通风气流组织原则错误的是(A)。
A送风口靠近人,排放口靠近污染物,操作人员位于污染物的下风侧; B车间卫生条件比周围环境要求高,应保持室内正压; C全面通风是,进气气流均匀分布,减少涡流,避免有害物积聚; D进排风口位置安排得当,避免气流短路.
35. 只产生粉尘不散发有害气体的车间应采用下列(A)气流组织形式。
A上送下排 B下送下排 C下送上排 D下送下排 36. 下列属于肢体局部微波辐射的是(D)。
A仅头 B仅胸 C仅腹 D仅手
37. 下列属于非固定微波辐射的是(B) ,t0指接触者被测位所受辐射大于或等于
主波束最大平均功率密度50%的强度时的时间,T指天线运转一周时间. A t0/T>0.1 B t0/T<0.1 C t0/T>0.2 D t0/T<0.2 三、判断题(10分,10T)
1. 工业企业的生产区宜选在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好的地段,布置在当地全年最
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错)
2. 工业企业生产区内产生并散发化学和生物等有害物质的车间,宜位于相邻车
间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非生产区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对)
3. 高温车间的纵轴宜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相平行。(错)
4. 高温热源应尽可能地布置在车间外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对) 5. 工作场所粉尘、毒物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自然通风或进风口的上风
侧。(错)
6. 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将高噪声设备分别设置,并采取相应的隔
声、吸声、消声、减振等控制措施。(错)
7. 当工作场所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时,若缺乏联合作用的毒理学资
料,应分别测定各化学物质的浓度,并按各个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进行评价。(对)
8. 苯、甲苯和二甲苯为有机溶剂,短期接触均可引起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其
PC—STEL分别为6 mg/m3、50 mg/m3、50 mg/m3,现场检测结果各物质的C—STEL分别为1 mg/m3、20 mg/m3、30mg/m3,因此,劳动者接触上述化学物质的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要求。(错)
9. 存在毒性较大化学物车间应布置在有毒性较小化学物车间的下风侧。(√) 10. 与自然通风相比,机械通风具有优点之一是可将新鲜空气按工艺布置特点分
送到各个特定地点,并可按需要分配空气量,还可将废弃物从工作地点直接排出室外。(√)
11. 全面通风的效果仅取决于通风换气量.(×)(还有车间气流组织)
12. 气流组织就是合理的布置送、排风口位置、分配风量以及选用风口形式,以
便用最小的通风量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
13. 全面通风中进风口应尽量远离作业地点,排风口应尽量靠近有害无源或有害
物质浓度高的区域.(×)(进风口应尽量靠近作业地点)
14. 当车间内同时散发热量和有害气体时,在热设备上方常形成上升气流。在这种
情况下,一般采用上送下排的通风方式.(×)(采用下送上排的通风方式) 15. 有害气体和蒸汽密度比空气大,车间内不会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时,宜从房
间上部地带排出所需风量的1/3,从下部地带排出2/3。(√)
16. 净化设备不属于局部排风系统。(×)(局部排放系统主要由局部排风罩、风
管、净化设备和风机构成.)
17. 当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职业病危害防护
措施的要求。(√)
18. 全面通风时,车间内所要求的卫生条件比周围环境的卫生条件高时,应保持
室内为负压状态。(×)(正压状态)
19.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
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 20. PC—TWA只能用个体采样检测方法进行测定.( ×)
21. 由于评价目标不同、不同评价方法均有自身的特点,只要达到评价目的,评价
单元划分无需绝对一致。(√)
22. 管道内的气流速度不小于搬运速度,尽量避免水平布置。(√)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仅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
以及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还有劳动过程)
24. 噪声作业是指8h/d或40h/w噪声暴露等效声级不小于85dB(A)的作业(×,
是80dB(A)).
25. 所有用人单位均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职
业卫生管理人员。(×,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才是必须的,或达到一定人数要求的才需要)
26. 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危害严重 岗位的劳动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卫生培训,
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27.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检查结果不用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检查结果应书面告知劳动者) 四、简述题(20分,5T)
1. 简述职业健康体检的主要类型?
上岗前健康体检、在岗期间职业健康体检、离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和应急职业
健康体检.
2. 简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包括:类比法、资料复用法、经验法、工程分析法。 3. 简述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
常用评价方法包括检查表法、类比法、职业卫生调查法、工程分析法、检测检验法等。
4. 简述局部通风系统的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局部通风系统一般由排风罩、通风管道、风机和净化装置四部分构成; (1)局部排风罩是局部排风的重要装置,用来捕集粉尘和有害气体. (2)通风管道是通风系统中输送气体的管道,它把通风系统中各种设备或部件连成一个整体。
(3)净化设备是把粉尘从含尘气流中分离出来并加以收集,把有害物质经吸收、吸附等处理后变为无害或加以综合利用,达到空气净化的目的. (4)风机是向机械排风系统提供气流流动的动力装置,使含尘气体或有害气体从局部排风罩流经风道、净化设备排入大气所需要的机械装置. 5. 简述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选用原则?
(1)依照优先顺序实施综合治理
(2)应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3)应符合国家、地方、行业有关标准和设计规定 6. 简述尘毒危害治理应遵守的优先顺序?
(1)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高毒物质;
(2)改善有害的生产工艺与作业方法防止有害物扩散;
(3)将产生有害因素的设备密闭化、自动化; (4)采取隔离或远距离操作;
(5)采取局部通风、吹吸式通风、全面通风等工程防护设施; (6)实施个体防护。
7. 简述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主要内容?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亦即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类比调查)、工程分析等方法,识别每一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具体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或生产环境,以及每一具体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或生产环境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方式等.
(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亦即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类比调查)、工程分析等方法,识别每一具体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或生产环境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影响到哪些具体工作地点.
(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人员。亦即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类比调查)、工程分析等方法,识别分布于不同工地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会对哪些作业人员产生有害影响。
8. 简述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的主要内容与评价的主要方法?
(1) 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害性分析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接
触分析;
(2) 主要评价方法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法、神武监测法。 9. 简述类比工程的选择基本原则?
(1)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原辅材料; (2)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生产设备;
(3)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生产工艺; (4)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生产规模. 10. 简述类比法的优缺点?
1.优点
①以现有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及防护情况作为参照,去推断拟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程度,能够进行相对定量的分析与评价,比较直观、容易理解。 ②通过对现有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为拟建项目的防护设施和应急救援设施的分析与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2.缺点
①如果类比对象选择不当,有可能造成错误的结论。
②在实际应用中,完全相同的类比对象是不存在,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校正。 11. 简述检查表法的主要优缺点?
1.优点
①通过事先编制,可保证评价工作的全面性、完整性,避免草率、疏忽和遗漏.
②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列出检查内容,可使评价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③检查表简明易懂、方便适用、易于掌握。 2.缺点
针对不同的需要,须事先编制大量的检查表,工作量大且检查表的质量受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影响.
12. 简述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主要内容?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 (1)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 (2)建筑卫生学、辅助用室。 (3)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 (4)职业病防护设施.
(5)辐射防护措施与评价,辐射防护监测计划与实施等。 (6)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7)职业健康监护及其处置措施。 (8)应急救援措施。 (9)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10)专项投资等其他应评价的内容。 五、计算题(20分,2T) (一)工业通风计算
1、某车间工人每天工作8h,每小时使用稀释剂2kg.稀释剂的主要成分:甲苯50%,二甲苯30%,乙酸乙酯20%;工艺过程中还会产生二硫化碳0.3g/h。若车间采用全面通风系统,进入车间为新鲜空气,不含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计算要是车间内空气符合卫生标准要求所需全面通风量。
注:甲苯的PC—TWA为50mg/m3,PC—STEL为100mg/m3;
二甲苯的PC—TWA为50mg/m3,PC—STEL为100mg/m3; 乙酸乙酯PC-TWA为200mg/m3, PC-STEL为300mg/m3; 二硫化碳PC-TWA为5mg/m3, PC-STEL为10mg/m3。
解:
按下式进行计算全面通风量。
LMYsYo (1)
式中:L-—全面通风量,m3/h;
M——有害物质产生量,mg/h;
YS--作业环境有害物浓度限定值,mg/m3;
Yo-—新鲜空气中该种有害物质的本底浓度,mg/m3.采用外界新鲜空
气送入车间,则Y0≈0.
Ys应取PC-TWA的值,带入公式1可知:
苯:M=2×50%kg/h=1kg/h=106mg/h,Ys=50mg/m3
106mg/h43
=2×10m/h L(苯)=3YsYo50mg/mM同理:
L(二甲苯)=(0。2×106)/50=1。2×104m3/h
L(乙酸乙酯)=(2×106×20%)/200=2×103m3/h L(二硫化碳)=3×105/5=6×104m3/h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当数种溶剂(苯及其同系物、醇类或醋酸酯类)蒸气或数种刺激性气体同时放散于空气中时,应按各种气体分别稀释至规定的接触限值所需要的空气量的总和计算全面通风换气量。除上述有害气体及蒸气外,其他有害物质同时放散于空气中时,通风量仅按需要空气量最大的有害物质计算”.
其中甲苯、二甲苯和乙酸乙酯为当数种溶剂蒸气,通风量应按总和计算. 因此,L(总)=L(甲苯)+L(二甲苯)+L(乙酸乙酯) =2×104m3/h+1。2×104m3/h+2×103m3/h =3.4×104m3/h
但二硫化碳属于上述有害气体及蒸气外,此时通风量仅按需要空气量最大的有害物质计算.
由于6×104m3/h>3.4×104m3/h,即L(二硫化碳)>L(总)
因此,车间内空气符合卫生标准要求所需全面通风量为于6×104m3/h。
(二)职业接触限值计算
1、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如下,请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否符合要求进行评价?
注:苯的PC-TWA为6mg/m3,PC-STEL为10mg/m3;
甲苯的PC—TWA为50mg/m3,PC-STEL为100mg/m3; 二甲苯的PC—TWA为50mg/m3,PC—STEL为100mg/m3。
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如下
接触时间 1h 有害物质 接触浓度 苯浓度(mg/m3) 甲苯浓度(mg/m3) 二甲苯浓度(mg/m3) 11 8 40 6 8 40 2 8 40 4h 2h 注:1、工人不同工作段时间内浓度是稳定不变的;2、工人每天工作7h。 解:
(1)TWA判断
依据公式CTWA=(C1T1+C2T2+C3T3)/8计算每种物质的CTWA
CTWA,苯=(11×1+6×4+2×2)/8=4.875(mg/m3)〈 6mg/m3,苯TWA满足要求;
CTWA,甲苯=(8×1+8×4+8×2)/8=7(mg/m3)< 50mg/m3,甲苯TWA满足要求;
CTWA,二甲苯=(40×1+40×4+40×2)/8=35(mg/m3)< 50mg/m3,二甲苯TWA满足要求;
(2)STEL判断
CSTEL,苯=11(mg/m3)〉10mg/m3,苯的STEL超标; CSTEL,甲苯=8(mg/m3)〈100mg/m3,甲苯的STEL满足要求; CSTEL,二甲苯=40(mg/m3)〈 100mg/m3, 二甲苯的STEL满足要求; (3)联合作用判断
因为苯系物具有毒物联合作用,因此应按下式进行判断
C1/L1+C2/L2+ ······+Cn/Ln=1 ············(A.2) 式中:
C1,C2 ······Cn——各化学物质所测得的浓度; L1,L2 ······Ln-—各化学物质相应的容许浓度限值。 即:
CTWA,苯/L TWA,苯+C TWA,甲苯/L TWA,甲苯+C TWA,二甲苯n/L TWA,二甲苯 =4.875/6+7/50+35/50 =1。6525>1
因此,当苯、甲苯、二甲苯上述三种物质共存是其联合作用时超标.
六、综合题(20分,1T) 1.某煤矿
某公司新建一个井工开采煤矿,主要工艺包括巷道掘进、采煤和输煤三个工艺过程,掘进工作面采用炮掘工艺,包括人工打眼、放炮等过程;利用机械采煤,自动输煤工艺,人工操控机械。
(1)识别本项目掘进工作面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粉尘、噪声、手传振动、炮眼(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 (2)提出煤矿井下防尘常采取的工程防护措施; ①煤层注水(源头);
②炮掘:湿式打眼、凿岩;放炮喷雾、洒水; ③机掘:割煤机等设备设置内喷雾和外喷雾装置; ④设置洒水设置和净化水幕 ⑤转载点的喷雾降尘 ⑥井下通风除尘.
(3) 打眼工应配备哪些个体防护用品?
防尘口罩、防噪耳罩、防振手套,防滑靴等;
(4) 简述什么是呼吸性粉尘?粉尘超限倍数限值要求是多少?
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µ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µm粉尘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简称呼尘。 粉尘超限倍数限值要求为2.
(5) 一般情况下井工开采煤矿职业病危害风险程度属于哪一级?
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6) 若掘进工作面C声级噪声为97dB,工人每天工作8h,为工人配备的SNR
为15dB的防噪耳塞,请评价是否满足要求?若不能应配备什么样的?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规定:根据作业场所A声级噪声LA监测
结果选择护听器,护听器的SNR值乘以0。6后应大于噪声超标值。
实际佩戴后劳动者接触的噪声强度预计为
LA-0.6SNR=97-0.6×15=88(dB)>85dB 因此,该防护耳塞不能满足要求。 护听器最小SNR值应=(LA-85dB)÷0.6
=(97dB—85dB)÷0.6=20dB
由于佩戴护听器后实际接触噪声值在75dB~80dB之间最为理想,即: SNR值=(97dB—80dB)÷0.6=28dB SNR值=(97dB-75dB)÷0。6=37dB 因此最佳防护耳塞的SNR值为28dB~37d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