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培养好习惯,育新时代少年——培智学校特殊儿童不良心理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

2021-10-26 来源:布克知识网
培养好习惯,育新时代少年——培智学校特殊儿童不良心理

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

朱某,男,十岁,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但少与人交流。在一次体育课上,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做游戏,学生们的兴致都很高。当游戏结束时,其他学生虽也余兴未了,但也能按老师的要求做,只有这名学生突然用手掌使劲击打旁边的同学,并且表现出愤怒的情绪。老师问其为什么要打同学时,朱某只是反复说:“我没打,我玩!”类似事情在该生身上时常发生,几乎每次他都否认自己打人。

董某,女,十八岁,曾在普通中学上过学,中途转到我校。董某有比较好的计算能力和书写能力,表达能力强,有参加学校各种活动的能力。然而,在校园里却常有异常行为,如顶撞、辱骂教师,欺辱同学等。在和其他同学的交往中,只要一发生矛盾,董某就必须占上风,甚至用打人的方式来解决,她自己会感到很威风。经老师多次教育,有时虽口头上答应,但自我约束能力很差,遇事儿就犯,而且脾气非常倔强,老师对其采取说服教育,她就采用拽老师的衣服、掐老师、辱骂威胁老师进行反抗,情绪极为不稳定。 二、现象分析

案例一:有的教师觉得这名学生不但有攻击行为,而且还说谎。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有些偏颇的,因为说谎是指故意编造谎言,虽然该生的行为客观上具有攻击性,但该生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是没有意识的,因此他认为自己没有打人。这也与其不想与其他学生沟通有关,他有语言却不去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没玩够”的情感,所以用打人来发泄。此种攻击性行为还可以表现为尖叫、怒斥、摔东西、自伤等情况。

案例二:针对第二个事例中的董某,我则认为原因有:(1)家庭环境的影响。(2)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3)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当。以上这些情况,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都应该考虑到:这是一些具有攻击性异常心理的智力障碍儿童,必须经过辅导帮助他们早日纠正,以达到正常。

上述事例中,董某属于情绪性攻击行为,朱某则属于品德不良的攻击行为。对于品德不良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及时改变。而对于情绪性攻击行为,如不能及时得到矫正,就可能积累和发展,形成暴躁、易怒、任性等不良性格。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更为严重的品德性攻击行为。 三、解决策略

1.冷处理。要先让学生冷静下来,然后深入细致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工作。对于智障学生来说,他们的控制能力差,情绪转移慢,若让其“冷”下来,也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2.情绪转移。所谓情绪转移,就是在学生情绪紧张、不稳定、产生愤怒时,带他去参与其他活动以转移其注意。

3.负强化。负强化,主要指当学生的不良行为发生后,即施予一种厌恶或惩罚性的刺激,使学生在类似情境下不良行为发生频率降低甚至消除的方法。其实,负强化也被称为逃避制约或逃避惩罚的反应。

4.情感体验。通过老师有意识地安排教学内容,使每个智障儿童都体验到“愤怒”“喜悦”“悲伤”等情感的状态,激发表现欲,让学生了解各种情感的表达方式,理解各种表达方式可能产生的各种行为问题。并且,利用有效的教学辅具,使他们能明白不好的情绪会导致的严重后果。长此下去,能培养学生稳定的情感,缓解暴躁情绪,对矫正攻击性的行为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5.情绪宣泄。我校在今年花费了大量财力,建立了心理治疗室,室内有橡皮人,指定了专门的教师,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宣泄情绪的场所,使学生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

6.集体力量。集体对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一个有凝聚力、有良好风气的先进集体中,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都将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优良的班集体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一种无形的约束作用。

7.成功体验。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与长处,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组织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体会自身的价值,使智障儿童的心理缺陷得到补偿,从而提高自控意识和自控能力。 8.家校一致。

结论:巴浦洛夫和斯金纳认为儿童的行为是一个发展和塑造的过程,人类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可塑造的,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有效的刺激,我们可以改变基本的行为,完善每一个不良行为儿童的社会行为。行为矫正与一般智力活动的正常进行一样,都离不开教师的爱心,但前者表现得更加突出。了解他们,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找到适合于他们矫正方法。教师首先要做到“以情养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导之以行”,让智障儿童体会到伟大的师爱,为以后教师顺利施教打好感情基础。要从智障儿童身体和智力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劳动者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对攻击性儿童的行为分析和矫正》.中国儿童教育网,鲁TCF备05047045号。 [2]《如何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成因及其对策》.中国儿童教育网,鲁ICP备05047045号。

[3]孙易 《浅谈智障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不良心理》,2005年,3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