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政治环境:
国家政策的支持:
1,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提出,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积累了了一定的人才和经验,为下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3,小排量汽车解禁。2006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取消一切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行驶路线和出租车运营等方面的限制。这直接促进了小排量汽车的销售。 国家政策的局限性:
1,汽车税费。当前汽车消费税税赋过重,结构不合理,17%的增值税,10%的购置附加税,3%至8%的消费税,还有难以计数的各种费,造成消费者\"买得起用不起\",制约了汽车消费市场。而且公路收费站点多,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
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我国企业目前融资渠道单一,主要靠银行贷款,由于国家的紧缩政策,银行贷款紧缩,使得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题。汽车企业对资金的依赖尤其明显,因此,在金融危机的今天,比亚迪的发展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2.2 社会环境:
1,国人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在消费时\"崇洋媚外\"也不少,自主品牌本土优势不明显。
2,人口规模不用说,汽车的消费者群体日益增长,且目前消费者观念趋于保守,超前消费意识不强,市场潜力巨大。
3,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人群体日益增长,但相对应的汽车市场基本尚未开发。 4,随着私家车的普及,人们的消费更加理性,对品牌,质量和环保的认知度越来越高。
5,交通和环保因素。一方面,我国人均占有公路的长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严重限制了汽车的普及,另一方面人们对环保要求的提高,短时间内制约了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2.3 文化环境:
汽车文化是长期以来汽车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与其他的社会现象一样,汽车文化具有地域特征,这才使得汽车厂商不管势力有多大,都不敢顶撞各地的汽车文化,当它不顾实际情况,固执地要去引领这个市场消费潮流的时候,多半会遭受失败的命运。面对现代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有自己的主见:动力够用就好、操控性差点无妨、内饰舒服就行,但外观一定要气派、内部空间一定要宽敞。其他因素在购车时考虑甚少。因此,作为一家新兴的汽车企业,比亚迪应始终牢记中国消费者的购车心理,不偏离消费者的要求。
2.4 经济环境:
经济要素是汽车工业腾飞的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始终处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耐用消费品市场也将保持一种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我国的汽车市场。 截至2008年中国经济已经持续五年达到或超过10%的发展速度,经济学界人士预计2008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对中国经济前景保持乐观看法。 1,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从07年7月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五次冲击波,导致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和雷曼兄弟先后破产,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房贷公司严重亏损,美联储和财政部三次注资救市。
受次贷危机拖累,日本第二季GDP比去年同期减缩2.4%,创下七年来最大降幅;欧元区GDP下降0.2%,折合成年率为0.8%。这是自1992年以来欧元区15国整体GDP首次出现萎缩,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经济都在走低。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在进一步扩大,世界汽车业也在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下显现出十分严重的颓势,市场流失率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严峻。虽然中国的汽车企业也遭受了一定的打击,但是相对于国外同行要好得多。因此,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此次危机也是百年不遇的大好机会。
此外,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压力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国际经济环境中潜在的风险进一步积聚,明年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可能性在增大。这对于有志发展世界市场的中国的汽车企业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 2,国内经济形式变化:
目前国内受金融危机波及有限,经济仍维持8%增长,但我国的出口贸易受挫最大。国内股市严重萎缩,极大的打击了投资者信心,政府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外企向国内的注资明显减少。而比亚迪在巴菲特的支持下,出现了逆流而上的趋势,对于拓宽市场,增加占有率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3,我国贫富差距过大,体现在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消费者本身,购买力参差不齐。比亚迪目前定位偏向中低端市场,根据目前的经济趋势,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中低端汽车消费市场将会继续升温,符合比亚迪战略定位。
2.5 法律环境: 1,《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有利于抑制能源需求增长过快的势头。 2,《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地方政府一律取消不利于汽车消费的政策。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取消汽车产品进口配额管理,继续降低汽车进口关税。 4,《二手车市场管理办法》:二手车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 。 5,《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只要汽车生产商授权,进口车可以和国产车同网销售。 6,《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支持汽车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7,《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长期困扰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瓶颈”问题。
2.6 科技环境:
目前国内汽车引进技术产品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占30%左右,进行开发的换代产品达到80年代水平的占30%,技术落后的占40%。其中突出的是客车和旅行车,大部分是仅适合公路中短途客运和城市公共交通用的低档产品。轿车的关键生产技术仍然控制在合资的外方手中,他们往往不愿意转让技术。目前,我们的汽车自重约比国外同类车重10%-20%,耗油高10%-30%,汽车首次故障里程一般为1千 -2千公里,而国外达到1.5万-2万公里。此外,电器系统、 供油系统和附件性能不稳定,经济寿命一般为10万-15万公里,只及国外同类车的一半。但比亚迪却拥有比其他任何竞争对手都先进的电池,使得它可以在未来电动车的大趋势中占据优势地位。
开发设计能力也同样缺乏,现有产品除了全部引进就是测绘仿制,即使是自己设计的东风140和解放141,主要也是参照国外的车型。而轻型车和轿车则缺少设计人员和相关设备,再加上投资不足,还无法独立开发。零部件厂的技术力量更为薄弱,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更差。
人才匮乏最突出,特别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也同样缺。据悉,国内已有技术人才在德国相关领域深造。相信不久国内将能完全掌握国际上已经成熟的电控燃油喷射技术、电控补气技术和车身制造技术。
因此,即便拥有以铁电池为核心技术的比亚迪在其他技术方面仍然与国外同行有很大差距,自主设计能力相对贫乏,缺少创新和对人才市场的掌控能力。
2.7 自然环境:
面对庞大的消费群体,汽车产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虽然中国地大物博,各种原材料相对国外竞争对手价格较为低廉,但是,汽车的环保性能也正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管制与监督。比亚迪作为一家以电池起家的汽车企业,其发展对未来的环境保护的正面作用毋庸置疑,正所谓逆流之时,乃奋进之日。比亚迪在这方面具备了许多其他同类企业不具备的先天优势。
2.8 宏观环境总结:
对比亚迪而言,这几大环境对其影响都是巨大的,企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各种宏观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快速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与市场份额。
机会:
1,小排量汽车的市场潜力巨大。
2,巴菲特的巨额投资,资金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国家相关法规的出台,政府政策的积极支持。
4,拥有铁电池的核心技术,在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领域具有优势地位。 5,人力资源充分,生产成本较低。
6,自主品牌,可以提升中国消费者的民族自豪感。
威胁:
1,国外汽车企业的竞争。
2,缺乏相关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长期受至于国外厂家。 3,品牌影响力低,较同类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够。 4,售后服务及配套服务不完善。 5,公司管理制度落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