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系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机制——自我建构视角

2023-10-09 来源:布克知识网
II理论研究 关系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机制 自我建构视角 杨陈,唐明凤,花冰倩 :l= 摘要独立型自我建构和互依型自我建构是自我建构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个体心理感知和行为决策 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将自我建构理论引入关系型虚拟社区研究,探索独立型自我建构和互依型自我建 构对关系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微信用户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表明:两类自我建 构对关系型虚拟社区人际互动及知识共享行为具有积极影响;人际互动在自我建构与知识共享行为间 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面子意识对互依型自我建构与人际互动问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虚拟社区危 险感知在独立型自我建构与人际互动间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独立型自我建构互依型自我建构人际互动知识共享行为关系型虚拟社区 引用本文格式杨陈,唐明凤,花冰倩.关系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机制——自我建构视角硼. 图书馆论坛,2017(4):68—76.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 Relationship Virtual Communities ——_Fm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Construal YANG Chen,TANG Ming-feng,HUA Bing-qian Abstract Independent eonstrual and interdependent construal are the core contents of self—eonstrual theory. which has a signiicantf impact on both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decis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roduce the self-construal theory into the study on virtual communities,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independent construal and interdependent construal exerting on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The empirical study conducted on 263 Wechat users indicates that two kind of self-construal exert a positive impact o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 virtual community,tha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s a partial mediator between self-eonstrual and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and that concern for face has a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dependent construal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while belief in dangerous virtual community has a nega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ependent construal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Keywords independent construal;interdependent construal;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relationship vitua1r communities 0引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 个体通过虚拟社区实现人际互动,获得社会资 源。在虚拟社区用户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如何掌 握社区成员的社交网络行为,剖析成员社交网络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协同创新环境下隐性知识供需匹配与重构的结构化途径和方法研究”(项目编号 71401021)研究成果。 68 固意枯谕埴 行为的影响因素:促进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成 为虚拟社区研究的重要主题。目前关于虚拟社区 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多是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分 析范式,重点分析个体与虚拟社区交互形成的社 会资本川等因素对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知 识共享意愿 、知识创造的自我效能感 、个体动 机沼 等在知识共享行为中的促进作用得到证实。 而从社区用户自身出发,分析个体自我建构与用 户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较少。自我建构表征了个 体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不同类型自我建 构对个体的人际交往及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D ̄14-51, 因此,分析这种基于个体层面的自我认知对虚拟 社区成员的人际互动以及知识共享行为颇为重要。 从虚拟社区实践看,虚拟社区用户显著增长 的同时,虚拟社区中的不安全因素逐渐对社区用 户产生影响。Hong等认为社区成员对虚拟社区 的危险感知不仅能够诱发个体非理性恐惧,激发 个体在线社会焦虑,还将对个体社区互动行为的 频率和方式产生影响,导致知识共享行为出现差 异旧。与此同时,面子作为中国文化的情境性因 素,个体倾向于为了有面子、防止丢面子而做出 较多的非自愿行为[7I。尤其对通过线下联系形成 的关系型虚拟社区而言,由于社区成员大多相互 认识,成员间可能为了相互给面子而做出被动的 人际互动行为。因此,本文在分析自我建构对知 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机制中,将虚拟社区危险感知 和面子意识作为调节变量纳入研究框架,具有一 定的理论性和现实性。 相较于以往研究,本研究期望达到以下目 的:(1)尝试突破传统的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框架, 提出从自我建构视角探讨独立型自我建构和互依 型自我建构对知识共享行为的作用机制问题,这 不仅更加符合虚拟社区中关注社区成员个性、充 分尊重社区成员个体自主性的本质特征,同时更 为准确地分析和预测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 (2)以往在研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时,较少关 注社区成员对社区安全性的主观认知在自我建构 与知识共享行为间可能存在的情境机制,也未考 虑中国面子文化的情境因素,导致虚拟社区知识 02017年第4期◎ 理论研究II 共享行为的研究框架有待扩展。基于此,文章在 自我建构理论基础上,探讨独立型自我建构与互 依型自我建构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机 制:在自我建构理论基础上区分自我建构类型; 探索在面子文化和虚拟社区危险感知情境下,独 立型自我建构和互依型自我建构对人际互动的影 响以及与知识共享行为的逻辑关系。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以社会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关系型虚拟 社区,即微信为研究对象181,从自我建构视角分 析虚拟社区成员的人际互动及知识共享行为。自 我建构理论从跨文化的角度描述了个体对自我与 他人关系的主观认知,主要分为独立型自我建构 和互依型自我建构,两者共存于个体自身。其 中,独立型自我建构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特 性,较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i互依型自我建构 则更多关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连带,对人际交往 和良好关系的建立更为重视 。目前自我建构理 论被广泛应用于认知风格、人际交往研究领域, 因此,从自我建构视角分析关系型虚拟社区成员 的人际互动和知识共享行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 合理性。 1.1 自我建构的效应 人际互动是虚拟社区成员通过发布个人信息 或对社区好友发布的个人信息进行参与和响应的 过程191。依据互动重点的差异,人际互动分为反 应性导向和自我发布导向两类 0l。反应性导向是 指积极参与他人的话题讨论,或对他人发布的信 息进行支持性或友好性的评论;自我发布导向是 向他人分享个体私人信息的趋向,这类信息包括 描述性信息和评价性信息””。 目前关于自我建构与人际互动关系的探讨较 为欠缺,而自我建构对社会交往作用的研究则较 为丰富。一方面,互依型自我建构者强调自我与 他人的联系,对他人的需求和关注更为敏感” , 因此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参与虚拟社区话题讨论 , 以建立新的联系或维护已有联系。Chang在对我 国台湾地区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高互依型 69 Il理论研究 自我建构者在虚拟社区中更愿意分享私人信息, 以便获得社区好友的关注[| 。另一方面,对独立 型自我建构者而言,从反应性导向角度看,当独 立型自我建构者将与社区好友交流作为凸显自身 价值和独特性的途径时,会积极主动参与社区话 题讨论,并及时对社区好友的回应进行反馈【^3】 但在分享私人信息方面,高独立型自我建构者出 于保持自主性和独特性的考虑,在虚拟社区中以 分享描述性信息为主,较少发布能反映自身观点 的信息,尤其是能够体现个体价值判断的评价性 信息[41。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 l a:互依型自我建构对人际互动有积极影响 Hlb:独立型自我建构对人际互动有积极影响 Hlc:相较于独立型自我建构,互依型自我 建构者表现出更多人际互动行为 自我建构理论认为,互依型自我建构占据主 导的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更倾向于信任他人,将他 人与自己的利益紧密相连”4】,因此,在涉及虚拟 社区知识共享中,一方面互依型自我建构者会将 社区成员的选择及其所感知的社区成员期望其做 出的行为作为重要依据,在充分考虑社区成员群 体和谐性的基础上分享知识【1 ;另一方面,虚拟 社区作为社会交往和信息分享平台,不仅能够满 足个体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提高成员间相互认 可水平”61,还能够在社区中形成共享意识,而正 是这种基于互利、信任形成的共享意识有利于增 强互依型自我建构者的知识共享行为I1 。独立型 自我建构强调独特性和自主性,独立型自我建构 居主导地位的个体更关注知识共享行为本身,较 少考虑社会关系的影响。虚拟社区不仅为个体提 供了丰富的异质性资源,也为个体展示其独特性 提供了平台”8】,因而独立型自我建构者倾向于借 助虚拟社区平台,通过知识共享行为来展示自身 的独特性。此外,关系型虚拟社区是由线下相互 认识的个体组成,借助线下的关系连带能够增强 社区成员间的道德约束感,减轻独立型自我建构 者在社区知识分享行为中的不确定性感知,促进 独立型自我建构者信任机制的形成”4】,而信任机 制对知识共享行为的促进作用已得到证实。因 70 此,独立型自我建构能够增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 行为。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a:互依型自我建构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 行为具有积极影响 H2b:独立型自我建构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 行为具有积极影响 1_2人际互动与知识共享行为 目前有关人际互动与知识共享行为关系的研 究较少,但人际互动对用户满意度的积极影Ⅱ向已 得到证实。在用户满意度层面上,王永贵等以苹 果品牌社区成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提出 社区成员间互动有利于提升社区成员的满意度 9l, 满意度对社区成员持续知识共享意愿具有积极作 用 。此外,人际沟通对于知识共享具有促进作 用 1,人际互动作为更为深入的人际沟通方式, 不仅对显性知识的共享具有积极效应,还能够在 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了解彼此的知识背景、心智模 式以及行为方式,进而推进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 产生。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3:人际互动对知识共享行为具有积极影响 在上述分析及假设基础上,就自我建构、人 际互动与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层次分 析,认为自我建构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知识共享 行为,还能够通过影响虚拟社区人际互动,进而 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积极作用。因此,提出以下 假设: H4:人际互动在自我建构与知识共享行为 间具有中介作用 1.3面子意识和虚拟社区危险感知的调节作用 面子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我或自我形 象的察觉和感知 。面子意识表征个体对保护和 增进面子的重视程度1231。对面子较为关注的个体 更容易使互依型g我建构者积极参与虚拟社区人 际互动:一是由于面子作为非正式约束制度,要 求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互相“给面子”,以避 免“丢面子” 。对面子较为重视的互依型自我 建构者出于给面子的考虑,在虚拟社区中不仅主 动分享自身的个人信息,更倾向于通过与社区好 友积极互动,增加人际互动数量,从而促进成员 固毒铸龄{重 理论研究ll 间的相互了解,使得社区成员都能够有面子;二 是关系型虚拟社区成员大多相互认识,成员间多 属于混合性关系范畴 。在混合性关系网络内部, 面子意识较强的互依型自我建构者基于“人情法 则”及“投桃报李”心理,更希望通过人际互动 实现“做人情”的目的,因此在互动中更加关注 交往双方的沟通质量,他们热衷干寻求较为新颖 有效的人际互动方式来维系情感关系,从而使得 交往双方在不丢面子的基础上有面子。 虚拟社区危险感知体现了社区成员对虚拟社 区危险性的主观认知旧】,对危险感知越强的个体 对虚拟社区越持有消极的态度,使得独立型自我 建构者更愿意通过减少人际互动行为来规避风 险:一方面独立型自我建构者对于虚拟社区的风 2研究设计 2.1变量测量 为提高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采用较为成 熟的量表。自我建构包括独立型自我建构和互依 型自我建构两类,综合Kim【25 及Singelis E冽的研 究工具,使用7个题项进行测量,示例条目: “参与社区讨论时,我很注意我的言辞,以避免 与其他人产生;中突。”“在社区里,我很喜欢自己 独一无二的特质被别人所欣赏。”面子意识的测 量根据Chan 。 等的测量工具,从“我很在意别 人的表扬和批评。”“我很在意别人对我的态度。” 等6个题项进行测量。虚拟社区危险感知的测量 则根据Hong㈣的测量工具,通过“我觉得社区使 用中的不安全因素在不断增长。”“我觉得即使我 是个谨慎小心的社区用户,我的隐私也可能被暴 险规避程度更高,在此情境下,他们通常表现为 更为重视自己的隐私和独特性,并认为在虚拟社 区参与人际互动不仅可能会将自己的私人信息暴 露于公众面前。”等4个题项进行分析。人际互 动的测量综合Ba ron r’61及Preece[ 的观点和测量 露于社区好友之外的群体,还可能会削弱自身的 自主性和独特性” ,为此,独立型自我建构者会 通过避免分享个人信息的方式降低社区参与度: 另一方面,Hong通过实验法证实了独立型自我 建构者倾向于遵从自我感知进行主观判断旧】。因 工具,从分享私人信息、参与话题讨论等3个方 面进行评价。知识共享行为的测量主要采用Yu 等 81的测量工具,通过分享个体知识、社区成员 所需的知识,以及参与和回复不同话题的讨论等 3个方面进行评估。在控制变量的选取方面,考虑 而对独立型自我建构者而言,当感知到较强的危 险 I ̄H,-:t,便会顺从内心选择,通过减少虚拟社区 互动数量、甚至关闭虚拟社区等方式来降低不安 全感知。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将性别、受教育程度、平均每天使用虚拟社区的 时间以及社区好友人数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模型。 2_2 数据收集 H5a:面子意识正向调节互依型自我建构对 人际互动的正向影响 综合考虑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选择微信 作为关系型虚拟社区的样本,以微信用户为样本 框进行抽样。数据收集分为两个阶段:(1)预调研 主要在重庆某大学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回 收有效问卷54份,在对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和效 H5b:虚拟社区危险感知负向调节独立型自 我建构对人际互动的正向影响 由此,提出研究框架,见图1。 度分析的基础上修正问卷。(2)正式发放 阶段,项目组一方面借助线上调查公司 对问卷进行收集:另一方面通过在图书 馆等人员密集地区发放问卷,共发放问 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3份,问卷 回收率32_87% 2.3信度与效度 图1研究框架 采用SPSSl8.0、AMOS16.0软件 71 ll理论研究 检验各建构的相关性、信度和效度,结果见表1。 各构念的0c系数为0.821—0.863,组合信度(CR) 表1 变量 1 2 值为0.823—0.864,均满足大于0.7的标准,表 明各构念具有较高的信度水平。 相关系数、信度及判别效度结果 3 4 5 6 a值 CR AVE 1.面子意识 3.互依型自我建构 4.独立型自我建构 5.知识共享行为 6.人际互动 O-718 0.863 O.864 0.515 2.虚拟社区危险感知 0.024 0.299 O.104 o.o61 0.126 0.769 0.118 0.068 0.1 56 0.162 0.857 0-8 0.179 * 0.779 o.393 o.368 0.853 0.842 0.860 0.825 0.823 0.592 0.64 0.607 0.611 0.608 0.838 0.857 0.782 0.422 0.779 0.285 0.357 O.821 0.829 注:对角线为AVE值的平方根; 表示p<0.001, 表示p<0.01,}表示p<0.05(双尾检验)(-FN) 在汇聚效度方面,由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可 知(见表1和表2),各构念的AVE值大于0.51, 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位于0.649—0.843,且均在 0.001水平上显著,说明汇聚效度较好。由表1 3实证分析及研究结果 3.1主效应检验 根据概念框架,通过AMOS1 7.0软件进行 路径分析可知(见图2):互依型自我建构对人际互 动(y=0.393,p<0.001)与知识共享行为(y=0. 可知,各构念AVE值的平方根大于其所在行列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具有较高的判别效度。对整 个测量模型而言,卡方值和自由度的比值为 1.474,GFI、AGFI、CFI和lFI都大于0.9, 307,p<0.001)具有积极影响,假设H1a和H2a 得到验证;独立型自我建构对人际互动(y= RMSEA值为0.043,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水平。 表2验证性因子分析 变量 (CFF) 0.356,p<0.001)和知识共享行为(y=0.145,p< 0.05)具有积极影响,假设H1 b和H2b得到证实; 人际互动对知识共享行为((Y=O.324,p<0.001)) 具有积极作用,假设H3得到支持;通过对比分 析互依型自我建构和独立型自我建构对人际互动 测量题项 CFF2 CFF3 CFF4 CFF5 CFF6 因子载荷 Ol731 * 0741 O.714 0733 0734 0.649 模型适配指标 CMlN/DF=1474 .面子意识 CFF1 RMSEA=0 043 GFI=0.905 AGFl=O.878 CFI=O.962 lFI=O.962 影响的路径系数可知,相较于独立型自我建构, 互依型自我建构对人际互动的影响更强(y 1= 0.393,y 2=0.356),假设H1c通过检验。 虚拟社区 BDVC1 危险感知 BDVC2 《BDVC) BDVC3 BDVC4 0788 0805 0751 O,731 互依型自 ITC1 我建构 lTC2 (1TC) lTC3 lC1 O.819 0785 0795 0.699 自我建构 (JC) 独立型 IC2 lC3 lC4 0.843* 0774** 0793 图2主效应检验结果 人际互动 … (… I J2 Il3 0790 0784 * 0784 3_2中介效应检验 在借鉴Baron和Kenny 捌检验程序基础上, 对人际互动在独立型自我建构、互依型自我建构与 知识共享 KSB1 行为 (KSB) KSB2 KSB3 0766 O_843 0.726 知识共享行为间中介作用的假设进行分析:(1)检 验独立型自我建构、互依型自我建构与知识共享行 72 固吉柠榆辔 理论研究II 为的关系:(2)验证独立型自我建构、互依型自我 建构对人际互动的影Ⅱ向;(3)分析人际互动对知识 际互动对知识共享行为具有积极作用。再由 Model4,将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纳入回归模 型可知,互依型自我建构(Y=0.267,p<0.001) 及独立型自我建构(Y=0.135,p<0.001)对知识 共享行为的效应;(4)将两类自我建构、人际互动 同时纳入回归模型,探究其对知识共享行为的效 应。结果见表3。通过Modell、Model2及 Model3可知,互依型自我建构和独立型自我建 共享行为仍然具有显著正向影Ⅱ向。为此,人际互 动在自我建构与知识共享行为间具有部分中介作 用,H4得到支持。 构对人际互动及知识共享行为具有积极作用,人 表3人际互动的中介效应检验 解释变量 性别 人际互动 Model1 ModeI 2 知识共享行为 ModeI3 Model4 O.O24 0.085 0.064 0.078 控制变量 教育程度 每天使用时间 好友人数 ~OO78 0.056 0.203 0323 一O.O11 0.022 0.022 0358 OlO24 O.O17 -0.076 0.O11 0.006 -0.035 0267 自变量 互依型自我建构 独立型自我建构 0284 中介变量 人际互动 R2 0.277 O_216 0437 0-21 1 0.189 0.135 0282 0.268 模型统计量 调整后Rz F 0.260 1 6.342 * O.192 1 1.402 O.173 1 1.974 0 248 13365 3.3调节效应检验 为进一步探究自我建构对人际互动的影响机 解释变量 控制 性别 表4调节效应检验 人际互动 Modef 5 ModeI 6 ModeI 7 制,引入虚拟社区危险感知和面子意识作为情境 因素,通过层次回归方法分析其在上述关系中的 作用机制。(1)将微信使用时间、好友数量、,le-_g0. O.O15 0.007 —0.005 变量 教育程度 好友人数 互依型自我 建构(ITC) 自变量 独立型自我 建构(IC) -0.O8 一O.08 0.046 O.211* O.311 0 279 O.197 —0.058 0.065 0 209 0.300 O.197 每天使用时间 0.087 以及教育程度等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方程,得到 Model 5。(2)将两类自我建构、面子意识和虚拟社 区危险感知纳入回归模型,得到Model 6。(3)对 两类自我建构、面子意识以及虚拟社区危险感知 进行中心化处理,并将互依型自我建构与面子意 识的交互项、独立型自我建构与虚拟社区危险感 知的交互项同时纳入回归模型,得到Model 7。 结果见表4。 在Model 7中,互依型自我建构与面子意识 调节 面子意识(CFF) 变量 虚拟社区危险 感知(BDVC) -0.001 0.0.066 0.064 114 交互项 TC×CFF CX BDVC R2 O.O6 0.289 O.186 -0 275 0.39 交互项的回归系数(B=0.1 86,p<0.01)表明面子 意识在互依型自我建构与人际互动问具有显著正 向调节作用,假设H5a获得证实。 调节作用见图3a所示:当个体面子意识较 强时,互依型自我建构与人际互动行为间的关联 性增强;当个体面子意识较弱时,互依型自我建 模型 调整后Rz 统计量 F △R F for AR2 0.045 4.117 0.267 12.917 0.229 20 475 0.365 16 083 0.1O 20 723 我建构与虚拟社区危险感知交互项的回归系数 (p=一0.275,p<0.001)表明虚拟社区危险感知在 独立型自我建构与人际互动间具有显著负向调节 构与人际互动行为的正向关联性较弱。独立型自 作用,H5b得到支持。 02017年第4期◎ 73 II理论研究 O O O O l 8 6 4 2 晶吲监 O O O O O 2 4 6 . 8 l Low互依型自我建构 琢 互依型自我建构 图3a 面子意识调节作用分析图 Low独立型自我建构Hi出独立型自我遵构 图3b虚拟社区危险感知调节作用分析图 由调节效应图(图3b)可知:在虚拟社区危险 对知识共享行为的作用机制,得到了如下结论: (1)理论层面:首先,在Wang E" 等的研究基 感知较高时,连线斜率较为平缓,此时独立型自 我建构对人际互动的正向影响较弱;当虚拟社区 危险感知较弱时,连线斜率增大,且斜率为正, 独立型自我建构对人际互动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 础上,将自我建构理论引入以社会关系网络为基 础的关系型虚拟社区,扩展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 行为前因变量的研究。相较于以往计划行为的理 4结论 本研究不同于以往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 的探究,而是自我建构描述了成员个体对自我与 他人关系的认知与评价,可以从自我认知的视角 更为清晰地了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及其对关系型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本研究 以关系型虚拟社区微信为对象,将面子意识和虚 论研究范式,从自我建构的视角探讨虚拟社区知 识共享行为的研究可以更为直观地分析个体自身 的特质对知识共享行为的作用机制,为分析虚拟 社区个体行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其次,强调 人际互动在自我建构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间 的部分中介作用机制,这一结论完善了自我建构 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间的路径机制研究,同 时能够从理论上解释具有相同自我建构的个体在 知识共享行为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这在已有的 拟社区危险感知作为情境因素,探讨了自我建构 74 固巷馆岩命埴 研究中少有涉及;再次,研究证实面子意识能够 强化互依型自我建构对人际互动的正向影响,弥 补了以往研究中多将面子作用机制的发挥限定于 面对面的交流中,丰富了面子文化的应用情境; 最后,探究虚拟社区危险感知负向调节独立型自 我建构与人际互动的关系,阐明虚拟社区危险感 知越高,独立型自我建构者参与虚拟社区人际互 动的倾向性越低,这一结论不仅是对Hong同等关 于重视虚拟社区危险感知在知识共享行为中作用 研究的回应,也为进~步深入了解和预测独立型 自我建构者的虚拟社区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 (2)实践层面:一是对虚拟社区成员而言,了 解社区成员的自我建构特征是分析社区成员行为 的重要切入点,只有在充分考虑成员自我建构特 征基础上进行人际互动,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社 区成员的积极性,减少成员间不必要的误会,推 动成员间关系连带的构建:二是对平台企业而 言,重点关注社区中独立型自我建构者,通过社 区公众号提供较为新颖的、凸显成员个体独特性 和自主性的信息能够鼓励独立型自我建构者参与 人际互动,进而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产生。同 时,平台企业也可通过技术手段完善社区私人信 息保护功能,提高社区安全性,进而降低独立型 自我建构者的危险感知。此外,对互依型自我建 构者而言,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开发具有较强关系 连带的社区应用功能,借助社区中的强连带影Ⅱ向 互依型自我建构者的知识共享行为。 参考文献 Chang H H,Chuang S S.Social capital and individual motivations on knowledge sharing:Participant involve—— ment as a moderator U1.In ̄rmaiton&Management, 2011,48(1):9-18. Chen I Y L,Chen N S,Kinshuk.Examin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articipants’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 Vitrual Learning CommuniitesⅡ】.Educational Tech— nology and Society,2009,12(1):134—148. ZhangX,Xu Q.Culture effects on the knowledge shar— ing in multi—national vitrual classes:A mixed method[J]. 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4,31(1):491— 02017年第4期◎ 理论研究ll 498. [4】Cross S E,Madson L Models ofthe self:Self-constmals and gender U】.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7,122(1), 5-37. [51 Hong J,Chang H H.“I”FoHow My Heatr and “We”Rely on Reasons:The Impact ofSelf-Construal on Reliance on Feelings versus Reasons in Decision MakingⅡ].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5,41 (6):1392—1411. 【61 Hong J C,Hwang M Y,Hsu C H,et a1.Beliefin dangerous virtual communiites as a predictor ofcontinu— ance intention mediated by general and o ̄ine socila anx—— iety:The Facebook perspecitv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8):663-670. Huang Q,Davison R M,Gu J.Impact ofpersonal and culutral factors on knowledge shairng in China IJ].Asia Paciifc Journal ofManagement,2008,25(3):451— 471. 【81聂磊,付翠晓,程丹.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 的虚拟社区Ⅱ1.新闻记者,2013(5):71—75. [9]Markus H R,Kitayama S.Culture and the self.impli— cations for cognition,emotion,and motivaiton o1 Psy— chological Review,1991,98(2):224—253. 【101 Reis H T,Patirck B C.Attachment and intimacy: Component processes.In A.W.Kruglanski&E.T.Hig— gins(Eds.),Social psychology: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M].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6. 【11]Morton T L.Intimacy and reciprociyt of exchange:A compairson of spouses and s ̄angers田.Journal of Per— sonaliyt and Socila Psychology,1978,36(1):72—81. 【12]Cross S E,Bacon P L,Morris M L.The relational—in— 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and relationshipsⅡ】.Journal of Personaliyt and Socila Psychology,2000,78(4): 791—808. 【131 Chang C.Self-construal and Facebook acitvities:Ex— ploring diferences in socila interaction orientation叩. 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5(53):91-101. 『141刘堵.基于网络的知识分享服务:自我建构与分享行 为研究口)j.北京:清华大学,2014. [15]LeeJ A,KacenJ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epen— dent and Interdependent Self-Concepts and Reasons for Purchase D].Journal ofEuromarketing,2000,8(卜 2):83-99. 75 Il理论研究 俐 Nambisan S,Baron R A,Virtual customer environ— ments:testing a model ofvoluntary participation in value 驯 944-974. 冽 Ⅱ1.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92(4): co—creation activiites U1.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9,26(4):388—406. Wang Y,Ma S,Li D.Customer paricitpation in virtual [25】Kim M S,Wdson S R,Anastasiou L,et a1.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self-constmals,perceived face threats, and facework during the pursuit of influence goals 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 tion,2009,2(4):318—343. brand communities:The self-constmal perspectiveⅡ】. Information&Management,2015,52(5):577- 587. 【2 6】Singelis T M.The measurement ofindependent and in— 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Bulletin,1994,20(5):580—591. Thomas T C,Price L L,Schau H T.When diferences unite:Resource dependence in heterogeneous con— sumption communities ̄.Joumal of Consumer Re— search,2013,39(5):1010—1033. [2 7J Preece J.Sociabiliy tand usabiliyt in online communiites: Determining and measuring success(J].Behaviour&In— formation Technology,2001,20(5):347—356. 王永贵,马双.虚拟品牌社区顾客互动的驱动因素及 对顾客满意影响的实证研究叽.管理学报,2013,10 (9):1375—1383. [281 YuTK,LuLC,LiuT F.Exploringfactorsthatinflu— ence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via weblogs ̄1.Com— putersinHumanBehavior,2010,26(1):32—41. 陈明红.学术虚拟社区用户持续知识共享的意愿研究U]. 情报资料工作,2015(1):41—47. Lin L,Leung K,Koch P T.Managerial knowledge sharing:The role ofindividual,interpersonal,and or— 口9】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strateicg and statisitcal considerations D].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la Psychology,1986,51 (6):1173-i182. ganizational ficto ̄Ⅱ].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6,2(1):15-41. 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黄光 国.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 ChanH,WanLC,SinLYM.The contrasting effects ofculture on consumer tolerance:Interpersonal face and 作者简介杨陈,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 生;唐明凤,博士,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 院副教授;花冰倩,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 士研究生。 impersonal fate叩.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9。36(2):292-304. Hwang K K.Face and favor:The Chinese power game 收稿日期2016—11—02 (责任编辑:沈丽霞) (上接第22页) 不能只是一味地给钱、给器材、给设施。构建贫 困县图书馆数字综合服务平台是“互联网+公共 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值得各地协力打造,从 会U].兰州学-T'】,2007(4):87—88 赵虹,徐跃权.我国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问题与策 略【71.图书馆学研究,2011(20):92-96. 而为贫困地区的民众提供丰富的、精准的、满足 个性化需求的文化信息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 “最后一公里”,促进贫困地区发展。 D1聚焦农村扶贫2r_作:推动政府配餐向百姓点菜转变 IEB/OL1.[2o15—06—29].http://www.chinanews.com/ gn/2015/06—29/7371450.shtm1. 参考文献 f1】张彩萍图书馆参与弱势群体文化扶贫与构建和谐社 作者简介收稿日期姜晓曦,硕士, 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2017-01—06 (责任编辑:5t0洪) 76 固吉馆名命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