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茜茜
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第17期
李茜茜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摘 要:近年来,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三全育人”的思想贯穿在高校的各个领域。本文主要研究“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的发展情况,探究其内容,分析存在的问题,依托大数据信息,更精准地实现资助育人,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三全育人;精准资助;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9)17-0006-03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明确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过程都要围绕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战略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学生资助是教育扶贫工作的必要环节,也是确保高质量脱贫的关键举措[1]。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扶贫工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高等学校顺利开展各项学生工作的基础。高校要坚持“精准资助”理念,重新审视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把资助落到实处,在经济扶贫的同时,在思想上助力脱贫。
1 树立“三全育人”意识,明确资助育人目标
高效资助育人工作要以教育为导向,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呼吁全员参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受资助学生全方位教育中。
1.1 资助育人工作要注意发挥合力的作用
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从来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的事情。高校要重视各部门的合力,要全员树立资助育人意识。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要将管理体制和职责分配做出科学化改进,不仅要将资助工作落到实处,更要开展好思想育人工作,真正做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有钱花,思想上有依托。
1.2 要将资助育人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
现在的学校教育更多注重学生的结果性考评,忽视过程性评价。同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被纳入评价范畴。资助育人工作伊始要注意学生贫困情况的认定,要不
断调研,对学生的困难等级进行调整,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后期还要在其就业等方面进行帮扶,毕业前还要对其进行诚信教育。
1.3 “三全育人”要科学化、制度化和全方位化
学校在发挥全员育人优势的同时,要加大全员育人的宣传力度,使资助育人全员化、全过程化和全方位化,并且要制定合理化、系统化的工作准则。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指导作用,除强化辅导员育人工作外,发挥专职教师在课堂中的教育作用,鼓励行政工作人员积极开拓社会资源,为高校资助工作挖掘更多的社会资源,做到全校参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为了激励学校工作人员参与育人工作,明确考核细则,将帮扶、教育学生纳入其中,对思想育人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或者集体进行表彰。
2 注重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总量持续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数量也相应增多,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主要工作之一。国家在资助上面不断加大投入、健全机制,保障了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在资助育人的形式上、力度上、效果上存在的问题不在少数,值得关注。
2.1 资助对象认定不准确
各高校根据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进行等级认定,但仅仅依靠一纸证明很难探求其真实性,常常存在言过其实的现象。另外,有些学校还让学生在台上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各种“诉苦”“哭穷”一方面让学生的隐私受到侵犯,另一方面一些内向的学生碍于面子不上台,无法申请资助,导致经济困难,产生心理困惑。此外,在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中,高校主要依靠辅导员来主持,他们根据学生递交的证明材料进行等级认定,感性占据主要地位,缺少对学生家庭实际情况的调查,而个别申请者提供的材料的真实性有待检查。总的来讲,高校经济困难认定缺乏具体的量的标准,仅仅通过感性的表述很难得到正确的认定。并且有些学校一旦认定之后,就不再变动,无法根据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转变进行调整,缺少灵活性和有效性。
2.2 资助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资助的模式很多,国家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社会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国家的资助政策基本可以做到全覆盖,但是这些资助的形式主要依据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情况,不能根据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此外,资助育人工作多由高校资助中心负责,其他部门不参与,无法做到全员参与,且资助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帮扶,缺少思想上的教育,无法做到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2.3 资助缺乏激励性
高校会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级别进行资助,基本上可以全覆盖,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感恩意识,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认为国家和学校给予他们资助是理所应当的。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实现学习目标,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在资助方面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一些学习态度不端正,出现挂科、逃课等情况的学生要有一定的处罚措施。此外,资助与育人方面也缺少平衡,应该在育人上下更多的功夫。
3 依托“互联网+”,推进精准资助
随着智能手机、电脑、无线网的普及,我国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时代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足不出户可以完成信息互联、购物消费等各种活动。大数据具有信息采集和分析优势,能够为资助育人提供充足的信息,为资助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依据,为资助效能的提高提供技术条件[2]。因此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要合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在传统的资助工作中,辅导员主要通过学生递交的申请表格或者相关证明来搜集学生的信息,计算机主要用来表格的制作或者原始数据的统计,对大数据的利用率较低,而且原始信息的准确性不高,导致资助不够精准。
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高校通过加强网络建设,构建信息平台,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真实的家庭情况,可以做到学生信息的相互调用。此外,传统的资助只能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可以为资助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依据,即通过所采集的贫困学生的具体活动数据,分析其基本的需求,然后根据其基本生活保障、思想追求、兴趣爱好等进行不同类别的资助,实现资助形式的多样化和合理化。
当然,网络消费及支付较为方便,学生的消费信息数据也可以从后台统计到,这样学校也可以了解学生在校的消费水平,是否存在奢侈浪费或者与自身经济水平不相符的消费情况,为精准资助提供一个客观的依据。
4 重视思想扶贫,构建长效机制
4.1 精准资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脱贫
自从2015年教育部提出“精准资助”口号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在资助上的投入,使得越来越多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但是,在经济资助的同时,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帮扶存在缺失。
4.2 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扶贫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对他们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有自卑、怯懦、紧张等心理,不敢更不愿意去接触其他人。有些学生因为家庭成员残缺、父母离异、突遭困难造成的心理伤害也需要密切关注。高校要以资助育人相关工作为载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挖掘自身潜能,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激励他们以实际行动去服务社会、造福国家,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对于部分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还要积极与其家长联系,必要时进行家访,做好相关信息的采集,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走上正常的生活之路。
4.3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体,坚持“三全育人”
高校要依托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加强专业知识教育,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全面关注学生思想、道德、能力等方面,促使学生提升综合能力。高校仅仅是资助育人的主体,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仅凭一方之力难之又难。学校应以全员育人理念,开发社会、家庭等有利资源,积极挖掘校外的经济与就业资源,切实实现全员育人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当然,这种合力育人的思想与机制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发展与改进,在前进中上升,最终形成健全的机制。
精准资助育人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和必由之路。所以,在高校日常的资助育人工作中,一定要坚守经济上不打折的“底线”,以不伤害学生自尊为前提,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主线,聚焦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俐,贾曦.新时代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评论,2018(5):63.
[2]罗丽琳.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模式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24(2):1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