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题逐题特训 第10题(一)古诗鉴赏(一)
1.(2015·淮安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 ①此诗写于唐朝建中四年(783),当时诗人由比部员外郎升任滁州刺史。虽值升迁,但诗人远在外地,秋来十分思念留京的诸弟,感秋而有此作。②瘼:病恙,疾苦。
(1)首联中“共”字表意丰富,最为世人所传诵,请结合诗句分析“共”字的含义。 答:
(2)请从情景角度赏析颔联。 答:
(3)有人说韦应物的思亲诗往往在后半部分翻出新意,请概括作者在这首诗后两联中翻出了哪些新意。
答:
2.(2015·泰州市高三第二轮复习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捣衣 赵孟
②①
②
①
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 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
苜蓿总肥宛要
③
,琵琶曾泣汉婵娟。
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年始惘然!
注 ①捣衣:古时衣服常由纨素一类织物制作,质地较为硬挺,须先置石砧上以杵反复舂捣,使之柔软。捣衣声即首联中的“砧声”。②赵孟:南宋皇室,宋末元初著名书法家、文学家。③要:同“
”,为古骏马名。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
(2)赏析颔联、颈联在表达方面的特色。 答:
(3)诗人闻捣衣声而发出感慨,全诗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 答: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别梦得 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重答柳柳州 刘禹锡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注 ①唐朝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召从各自的贬所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命为远离京城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两人一同赴任,至衡阳分别时相互赠诗。②二十年:柳宗元与刘禹锡在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至此已有二十多年。
(1)两首诗的首句体现了柳、刘两人的哪些相同之处?
②
①
答:
(2)两首诗第二句都写到了“岐(同‘歧’)路”,两者写作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
(3)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包含着诗人的哪些情感?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
香篆②
小帘栊。 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注 ①茶瓯:一种茶具。②香篆:焚香时所起的烟缕,因其曲折似篆文,故称。(1)上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答:
(2)下片“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
(3)请赏析“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的妙处。 答:
卷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绮罗香·咏春雨
史达祖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沈沈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1)这首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春雨”有什么特征? 答: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答:
(3)这首词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终南山 孟 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 答:
(2)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 答: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秦 观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 ①此词是秦观贬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时作。②挼蓝:形容江水的清澈。③兰桡:兰舟。④妃: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
(1)“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
(2)“遥闻妃瑟泠泠”句中的“遥闻”该如何理解? 答:
(3)请简要赏析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答:
④
②
③
①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赠吴门故人
汪 琬
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复残棋。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
注 ①吴门故人:作者的挚友顾苓。他在明亡之后隐居不仕,吟赏山水,棋曲自娱,颇得人生乐趣。而作者此时却羁身宦途,不能尽游赏之乐。②顾恺之:东晋时期著名画家。③长洲苑、短簿祠:苏州的游览胜地。
(1)首联提到顾恺之,有怎样的作用? 答:
(2)颈联描写很有匠心,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 答:
(3)请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
③
②
①
答案精析
高考第10题 古诗鉴赏(一)
1.(1)“共”为共同之意,共望星河表现出诗人和诸弟的相互思念;暗示诗人与诸弟星河相隔、难以相会的隔绝之苦。
(2)从高大的梧桐树上落下的黄叶暗示了诗人飘零的身世;空荡荡的书斋则表达诗人内心的空寂无聊,引起他无限思归之情。
(3)颈联由对诸弟的思念转而表达对自己治下的百姓的疾苦和自身疾病的忧虑;尾联进一步勉励自己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而要把对诸弟的思念转为勤政爱民的行动。
解析 (1)首先要结合上下文解释该字,“共”为共同之意,“星河”可联想到隔绝之意,这样自然就体现出诗人与亲人隔绝的痛苦。另外,诗人与诸弟在异地望同一道星河,还体现彼此之间的思念。
(2)要提炼出主要景象,如梧桐落叶、空斋;然后分析景象的特征,落叶具有萧瑟飘零的特质,空斋又与主人内心的空寂暗合;再联系诗人的经历,异地为官,思念诸弟,这样便可概括出答案了。
(3)需要抓住诗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有直接表达情感的,如“忧人瘼”,指为百姓疾苦忧愁;“无将别来近”意为不要在意这短期的分别。还有间接表达的,如“蹉跎”指虚度光阴,在这里指荒废了政务。综合以上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2.(1)碧绿的梧桐树影,大抵摇曳在月光下,寒气渐浓的阶前听到露水滴落的声音,阵阵砧声响彻在幽寂的夜晚,呈现出一幅清幽空阔的秋夜捣衣图。
(2)①对比手法:捣衣是北方的风俗,宋室南渡后此风犹存,而南渡后的衣冠已不像从前了。②虚实结合:由捣衣声感慨风俗犹存是实写,引发对历史往事的联想是虚写。③炼字:动词“肥”“泣”用得传神。气象宏大的西汉,移植塞外苜蓿喂肥大宛马,“肥”字突出西汉的强大,而同是西汉,琵琶声曾伴昭君哭泣,“泣”字突出悲痛。
(3)引古喻今,抒发对南宋王朝灭亡的悲痛之情;感慨历史兴亡倏忽,俯仰间便物是人非。
3.(1)两人有着共同的宦海浮沉的经历;对世事有着共同的担忧;两人有着共同的政治
抱负,相互理解对方的遭遇。
(2)第一首诗,面对歧路,诗人感到光阴飞逝,表现了对转瞬分离的伤感;第二首诗,面对歧路,诗人触发了对往昔的追怀,表现了对往昔经历的无尽回忆。
(3)想要归隐田园的思想,对仕宦不顺的无奈宽慰,与友人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对朝廷不公的愤激讽刺。
解析 (1)首先,要对两首诗的背景有整体的认识;然后,要扣住“万事同”,分析其所指的内容(两人共同的宦海经历以及对世事的认识),再扣住“同怀”和“忧”进行思考,说明两人曾经的抱负和遭遇都是相似的,彼此理解。
(2)第一首诗应抓住“忽西东”进行分析,“忽”表现的是时间的转瞬即逝;第二首诗应抓住“悠悠”,表现的是对往昔经历的深情回忆。
(3)从两诗内容上看,结尾两句由分别的伤感转到对未来的展望,也是相互宽慰之语,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情谊。再从第一首诗中的“皇恩”一词分析,这里其实是反语,自己的遭遇其实正是所谓“皇恩”赐予的,这里含有讽刺之意,饱含着诗人的愤激之情。
4.(1)运用了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少日春怀的追忆与老去逢春的伤感的对比,抒发了词人人生已老而无可奈何的孤寂的心境。
(2)风卷花残,以残花喻年岁已老的自己,寄寓着词人因年老而壮志难酬的忧愤;“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休恨春风,没有春风便没有当初的花开,也休恨年老,那是一种自然规律,表达了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3)运用拟人手法,想象离去的春天与飞回的燕子在夕阳中相遇,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生动形象。以景结情,想象奇特,富有情趣。
5.(1)轻冷,如烟如梦,弥漫广阔。
(2)词的下片写郊原春雨。“春潮晚急,难寻官渡”翻用了唐人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诗意,一片苍茫寂寥,让人不免魂销。情寓景中,通过“遥峰”“落红”等写出了春雨中无限的怅惘和愁绪,透露出词人的感伤情怀。
(3)明是抱怨春雨,实则表现出词人的惜春和对心上人的思恋的情怀。 6.(1)气势宏大,高耸,幽深。
(2)“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拂”字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
(3)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 7.(1)清寒(冷)、幽静。表达了词人孤独、悲凉的心情。
(2)远远地听到;确闻其声,通过想象把它幻化为娥皇、女英在鼓瑟(或理解为特定情境中的历史联想产生的错觉或幻觉)。
(3)以景语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化用前人诗句,自然、贴切”);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曲终之后词人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体现了他刚毅不屈(高洁)的性格。
8.(1)将故友比作才华绝世的顾恺之,肯定了顾苓的人品才学。
(2)作者选择芳草、归燕等典型的春天景象,体现友人的生活充满诗意;与作者所处的官场形成鲜明对比。
(3)对友人隐居生活的羡慕;对人生蹉跎,错过这种美好生活的感慨;对仕途生活的厌倦悔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