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1. 验证电阻,感抗、容抗与频率的关系,测定R~f,XL~f与Xc~f 特性曲线。 2. 加深理解阻抗元件端电压与电流间的相位关系。 二、实验原理
1.在正弦交变信号作用下,R、L、C电路元件在电路中的抗流作用与信号的频率有关,如图10-1所示。三种电路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分别为:
R⑴纯电阻元件R的伏安关系为UI 阻抗Z=R
与流过的电流上式说明电阻两端的电压UI同相位,阻值R与频率无关,其阻抗频率
特性R~f是一条平行于f轴的直线。
jX⑵ 纯电感元件L的伏安关系为ULLI 感抗XL=2πfL
超前于电流上式说明电感两端的电压UI一个90°的相位,感抗X随频率而变,其阻L
抗频率特性XL~f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电感对低频电流呈现的感抗较小,而对高频电流呈
现的感抗较大,对直流电f=0,则感抗XL=0,相当于“短路”。
jXcI 容抗Xc=1/2πfC ⑶纯电容元件C的伏安关系为UCc落后于电流上式说明电容两端的电压UI一个90°的相位,容抗Xc随频率而变,其
阻抗频率特性Xc~f是一条曲线。电容对高频电流呈现的容抗较小,而对低频电流呈现的容抗较大,对直流电f=0,则容抗Xc~∞,相当于“断路”,即所谓“隔直、通交”的作用。
三种元件阻抗频率特性的测量电路如图10-2 所示。
图10-2 图10-1
图中R、L、C为被测元件,r为电流取样电阻。改变信号源频率,分别测量每一元件两端的电压,而流过被测元件的电流I,则可由Ur/r计算得到。
2. 用双踪示波器测量阻抗角
元件的阻抗角(即被测信号u和i的相位差φ)随输入信号的频率变化而改变, 阻抗角的频率特性曲线可以用双踪示波器来测量,如图10-3所示。
阻抗角(即相位差φ)的测量方法如下:
⑴在“交替”状态下,先将两个“Y轴输入方式”开关置于“⊥”位置,使之显示两条直线,调YA和YB移位,使二直线重合,再将两个Y轴输入方式置于“AC”或“DC”位置,然后再进行相位差的观测。测量过程中两个“Y轴移位”钮不可再调动。
⑵将被测信号u和i分别接到示波器YA和YB两个输入端上,调节示波器有关控制旋钮,使荧光屏上出现两个比例适当而稳定的波形,如图10-3 所示。
⑶从荧光屏水平方向上数得一个周期所占的格数n,相位差所占的格数m,则实际的相位差φ(阻抗角)为
φ=m ×
360 n
三、实验设备 序号 1 2 3 4 图10-3 名 称 函数信号发生器 晶体管毫伏表 双踪示波器 被测电路元件 型号与规格 15Hz-150kHz 1mV-300V R=1Kω,C=1µF L=15mH,r=100Ω 数量 1 1 1 1 备注 RTDG-1 自备 自备 RTDG08 RTDG04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 测量R、L、C元件的阻抗频率特性
实验线路如图10-2所示,取R=1kΩ,L=15mH,C=1μF,r=100Ω ⑴将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正弦信号作为激励源接至实验电路的输入端,并用晶体管毫伏表测量,使激励电压的有效值为US=3V,并保持不变。
⑵调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从100Hz逐渐增至5kHz,并使开关分别接通R、L、C三个元件,用晶体管毫伏表分别测量UB、UL、Uc及相应的Ur之值,并通过计算得到各频率点时的R、XL与Xc之值,记入表10-1中。
表10-1 元件的阻抗频率特性
频率f(kHz) Ur(mv) R IR=Ur/r(mA) R=U/IR(kΩ) Ur(mV) l IR=Ur/r(mA) XL=U/IL(kΩ) C Ur(mV) Ic=Ur/r(mA) 100 200 500 1k 2k 3k 4k 5k Xc=U/Ic(kΩ) 2. 测量L、C元件的阻抗角频率特性 调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从0.1kHz~20kHz,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元件在不同频率下阻抗角的变化情况,测量信号一个周期所占格数n(cm)和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所占格数m(cm),计算阻抗角φ,数据记入表10-2中。
表10-2 L、C元件的阻抗角频率特性 元件 L f(kHz) n(cm) m(cm) Φ(度) n(cm) C m(cm) Φ(度) 0.1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晶体管毫伏表属于高阻抗电表,测量前必须先用测笔短接两个测试端钮,使指针逐渐回零后再进行测量。
2. 测φ时,示波器的“V/cm”和“t/cm”的微调旋钮应旋置“校准位置”。 六、预习思考题
1. 测量R、L、C元件的频率特性时,如何测量流过被测元件的电流?为什么要与它们串联一个小电阻?
2. 如何用示波器观测阻抗角的频率特性? 3. 在直流电路中,C和L的作用如何? 七、实验报告
1. 根据两表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分别绘制R、L、C三个元件的阻抗频率特性曲线和L、C元件的阻抗角频率特性曲线。
2. 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出本次实验的结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