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高年段课外唐诗宋词教案模板10课时

2020-07-28 来源:布克知识网
第1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的音义等。 2) 品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诵读古诗,熟背,积累诗文名句 难点:品味诗歌,体会意境,充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参照古诗教学“四步法”,侧重读、诵要求,解、赏做提高。 课件+图片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全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学生有听过这首小诗的吗?了解的可以说说看,何时、作何想。 (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二) 诗歌诵、读和译文注释 全员先进行诗歌诵读,然后解释“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您”。归期:指回家的日期。巴山:指大巴山,泛指巴蜀一带。秋池:秋天的池塘。何当:什么时候。剪西窗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形容深夜秉烛长谈。却话:回头说。 (三) 诗歌细读和想象 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李商隐的诗里并不多见,他大部分作品以词采“华艳”着称。这首诗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和学生互动,发挥学生对蒙蒙夜雨的画面想象,联想) (四) 诗歌品味及鉴赏 一般说来,近体诗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却好像刻意地重复着“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而巴山夜雨,也确实成为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意象。这一意象在诗里出现两次,但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诗人是否得到他遥望的幸福,我们不得而知,他也再无交代,但是,他的诗歌至少描述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样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遥望的。 第2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的音义等。 2) 品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诵读古诗,熟背,积累诗文名句 难点:品味诗歌,体会意境,充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参照古诗教学“四步法”,侧重读、诵要求,解、赏做提高。 课件+图片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 板书全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问学生有听过李白其他的诗吗?了解的可以说说看,有什么不同。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2) 诗歌诵、读和译文注释 全员先进行诗歌诵读,然后解释“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君:指峨眉山月。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3) 诗歌细读和想象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和学生互动,发挥学生联想如何做游记) (4) 诗歌品味及鉴赏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第3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的音义等。 2) 品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诵读古诗,熟背,积累诗文名句 难点:品味诗歌,体会意境,充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参照古诗教学“四步法”,侧重读、诵要求,解、赏做提高。 课件+图片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 板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名句来引入全诗。问学生“景中寄情”诗还有吗?了解的可以说说。 (创作背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2) 诗歌诵、读和译文注释 全员先进行诗歌诵读,然后解释“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3) 诗歌细读和想象 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和学生互动,和导入中学生发言相结合,现场讨论) (4) 诗歌品味及鉴赏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 第4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的音义等。 2) 品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诵读古诗,熟背,积累诗文名句 难点:品味诗歌,体会意境,充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参照古诗教学“四步法”,侧重读、诵要求,解、赏做提高。 课件+图片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 板书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名句来引入全诗。问学生对“西江月”词牌名的了解。 (创作背景: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2) 诗歌诵、读和译文注释 全员先进行诗歌诵读,然后解释“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3) 诗歌细读和想象 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到来。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夏天的生机勃勃。月光下,嗅着稻花的香味,听着蝉鸣蛙叫,轻松愉快的词人继续信步前行。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们都叫乌云给遮挡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来,“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现在词人眼前。高兴的他细细一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 (4) 诗歌品味及鉴赏 可以领略到“豪迈词人”辛弃疾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第5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江南逢李龟年 唐代:杜甫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的音义等。 2) 品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诵读古诗,熟背,积累诗文名句 难点:品味诗歌,体会意境,充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参照古诗教学“四步法”,侧重读、诵要求,解、赏做提高。 课件+图片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 板书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名句来引入全诗。问学生对杜甫其人的了解,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 (创作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2) 诗歌诵、读和译文注释 全员先进行诗歌诵读,然后解释“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3) 诗歌细读和想象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4) 诗歌品味及鉴赏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第6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的音义等。 2) 品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诵读古诗,熟背,积累诗文名句 难点:品味诗歌,体会意境,充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参照古诗教学“四步法”,侧重读、诵要求,解、赏做提高。 课件+图片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 板书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全诗。问学生对苏轼其人的了解,引‘水调歌头’等对比。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2) 诗歌诵、读和译文注释 全员先进行诗歌诵读,然后解释“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3) 诗歌细读和想象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 (4) 诗歌品味及鉴赏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第7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代:杨万里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的音义等。 2) 品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诵读古诗,熟背,积累诗文名句 难点:品味诗歌,体会意境,充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参照古诗教学“四步法”,侧重读、诵要求,解、赏做提高。 课件+图片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 板书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全诗。问学生对杨万里其人的了解,“南宋四大家”。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 诗歌诵、读和译文注释 全员先进行诗歌诵读,然后解释“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3) 诗歌细读和想象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4) 诗歌品味及鉴赏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8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的音义等。 2) 品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诵读古诗,熟背,积累诗文名句 难点:品味诗歌,体会意境,充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参照古诗教学“四步法”,侧重读、诵要求,解、赏做提高。 课件+图片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 板书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引入全诗。问学生“争渡”是什么意思?(急着划船,‘和落日(美景)比赛’)。“千古第一才女”“婉约词派代表”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 (2) 诗歌诵、读和译文注释 全员先进行诗歌诵读,然后解释“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3) 诗歌细读和想象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互动,联想应该如何作文,避免流水账。) (4) 诗歌品味及鉴赏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第9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望岳 唐代:杜甫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的音义等。 2) 品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诵读古诗,熟背,积累诗文名句 难点:品味诗歌,体会意境,充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参照古诗教学“四步法”,侧重读、诵要求,解、赏做提高。 课件+图片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 板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名句来引入全诗。“李杜”“诗圣”。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2) 诗歌诵、读和译文注释 全员先进行诗歌诵读,然后解释“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 诗歌细读和想象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4) 诗歌品味及鉴赏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第10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送友人 唐代:李白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的音义等。 2) 品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诵读古诗,熟背,积累诗文名句 难点:品味诗歌,体会意境,充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参照古诗教学“四步法”,侧重读、诵要求,解、赏做提高。 课件+图片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 板书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名句来引入全诗。回忆上节课的诗人杜甫“李杜”“诗仙”。 (2) 诗歌诵、读和译文注释 全员先进行诗歌诵读,然后解释“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3) 诗歌细读和想象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溢于言表。 (4) 诗歌品味及鉴赏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学生互动讨论,还有那些送别的诗句,如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