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3.1.2课堂教学设计简表《荷塘月色》

2021-04-13 来源:布克知识网


《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 背 景 分 析 单元主题 教材版本 教学时间 教学对象 设计教师 文学作品的意境 华师大试用本 高三 刘和平 学 情 分 析 学生来源 学习经验 生活经验 预习要求 态度倾向 教学说明:经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意境的理解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这为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雨巷》是现代诗,而本文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作者情感的理解也应建立在此之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师活动预设 划分文章的层次(划不准确再提示:圈画每段的第一句话),在提示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划分 学生活动预设 对分层起关键提示作用的句子有:第4段:“曲曲折折的荷花塘上面”可见作者转入写景;第7段首句提示下文转写江南采莲。 第一层:①—③观荷塘月色前的活动或去荷塘的原因及路上的观感(真实寂寞的背景图) 第二层:④--⑥夜观荷塘的所见所感或荷塘的景致其中第456又可以分别概括为:荷叶荷香的风致;月照荷塘的韵味;荷塘四周的环境。(空灵秀美的荷塘月色图) 第三层:⑦—⑿夜观荷塘后的活动或自己沉浸在荷塘月色思绪中,不知不觉回家的过程(浪漫风流的江南采莲图) 1、 第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出) 不静 2、 第3段: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另有:夜晚更加寂寞;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引出下文) 得静 3、 第6段:但热闹(反衬出宁静)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另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从白日梦(忆江南)中回到不宁静的现实))(引出下文) 出静 作者是围绕从“颇不宁静”(走出家门)到享受片刻的宁静(享受荷塘月色)再到又不宁静(回到家)这一情感线索来结构全文的。因此,文章的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 设计意图 根据以上思路的分析,分析全文作者的情感线索

有人认为第三层破坏了整篇文章的意境,可以删除,你是否赞同这个看法。 1、 背景图1: 不宁静的现实 荷塘月色图2:静(幽静),是作者爱冷静的表现 江南采莲图3:动(热闹),是作者爱热闹的表现 2、图2与图3: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作者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1927年国共分裂,他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他对共产党的“以暴易暴”的斗争方针持怀疑的态度(即反对国民党,又怀疑共产党。)。外加其内向、腼腆的性格,使得他不愿与自己的妻子交流,或者说不愿意将他的不安与妻子分担)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图1与图3:现实生活(寂寞)与理想的精神家园的对比,即使现实生活不宁静,但作者却依然保持对江南的一份诗意向往(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 1、比喻:“亭亭的舞女的裙”活画出荷叶直立的状态,赋予荷叶动态美。动静结合,生动传神,给人以美的感受。 2、比拟:“脉脉”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化静为动。 1、“田田的荷叶”中“田田”一词写出了荷叶相连(荷叶茂密的样子)之风致(美的姿态),形成重复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韵律感。 1、以动衬静:以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映衬月光的明亮,蝉声、蛙声的热闹反衬荷塘四周的寂静。 泻: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朦胧缥缈,优美柔和的感觉油然而生。写出了月光的柔美(倒牛奶);浮:写出了月光的朦胧缥缈。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江苏扬州),有着童年美好的记忆,作者怀念的江南,又是古代的江南,而非现实的,只是诗文里的江南,其实质乃是梦中的江南,也就是说,荷塘离今天的现实越远,作者内心的愉悦感越足,美感越强烈(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实写惦记江南,虚指现实的不安宁。 品味语言 圈画比喻、比拟和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进行赏析。 体会巧用叠词以形成音韵的手法。 动与静 炼字 分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业资源 课后思考题二: 1、 通过描写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荷花的清香,通过通感的手法,化嗅觉为听觉,营造出一种悠远(远处)柔美(渺茫)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2、 写出了月光像流水一般倾泻却又绝无声响的特点,创造出幽静(静静地泻)朦胧(笼着轻纱的梦)的意境,作者沉浸其中,获得暂时的宁静与自由。 课后思考题三:

作者写江南,其实就是作者希望超越现实(社会、家庭、俗事),江南正是作者诗意的向往。人不应该总生活在幻觉中,但应该努力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要保持一份诗意(所以作者忆江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比喻、比拟等修辞的表达效果,领会叠词的音韵美; 2、欣赏作品朦胧、宁静的意境; 3、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 重点:1、欣赏作品朦胧、宁静的意境; 2、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 难点:“江南采莲图”的写作用意 1、通过读段首句方法,可以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这种方法很具操作性,类似的文章还有《胡同文化》。文章思路的理解对于解决作品情感的分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进程比较流畅。 2、有关“江南采莲图”的理解,没有同学敢于否定,但却很难自圆其说,因此我重点和学生探讨了这个问题。遗憾的是:我也没有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否定。 教学反思

朱自清夫人武钟谦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任劳任怨,从不敢对自己的丈夫发一句火,有的只是默默无闻地干活,虽然她也是出身富贵人家,从小娇生惯养,可是她自己选择了爱情,抛弃了许多原本属于她的富贵生活,在爱情这条路上她走得很艰辛,朱自清先生自己回忆当出他在外居无定所,只能让夫人和家人四处逃避,文化程度不高的谦走到哪总忘不了带着沉重的书箱,她说"他是教书的,没有了书可怎么干工作啊,"那是战争年代,逃命尚且不易,多么高尚的品德.我们现在的妇女真是望背兴叹啊.1929年11月因病去世。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开篇中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为什么内心颇不宁静?他坐在院子里乘凉。他怎么一个人呢?朱自清没有说,在文中他写道,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的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他的妻子在家,他在院子乘凉。很奇怪,他有怎样的心思不能和家人沟通? 朱自清道一个人路上踱步的时候,天地好像是自己的。意味着白天里的天地不是自己的。白天在哪里?无非学校和家里。究竟是在哪里惹得的不快呢?独处的好处朱自清说是,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我们看到的是,他在自己的家中,谁也没有理。

自己在荷塘转悠了一圈,回到家中。朱自清在文章结尾处又加上这样一笔:妻已睡熟好久了。其实他的心思我们都看出来了。无非是老婆不理解自己。文人的小家子气可见一斑。有了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把自己藏在文字中,层层的裹紧,生怕被人看穿。

可是这样的心思,有其自己的日记为证。

其实一个人不被周遭理解,产生苦闷情绪很是正常。遇到这样的时候怎么办?就是如何放松自我。像朱自清赏风弄月,也是一种方式,或是想象联想美

好的生活,自我解压。《荷塘月色》无非一个传统,且有点拘谨的文人的旧习罢了。可是非要解读什么微言大义,就可恶了。

如果要解读,我觉得只是亏了朱夫人。朱先生吆喝着没人理解呀,自己一个人赏风月,去排遣苦闷。可是分析朱先生的文字,所谓很美的文字,不过是把荷叶荷花等比成舞女、刚出浴的美人,或是袅娜,或是羞涩,又是倩影。联想江南也是:采莲的少年的女子。忆起西洲曲,也只联想到采莲人-还是漂亮美眉。朱夫人要是嫉妒的女子,朱自清的文字都可以是铁证了:你到底在想谁?问题不坦白清楚,哼!

人类的隔膜其实很自然。人有内心苦闷,也很正常。有了不快,想通过文字来驱遣,还是正常的。

不正常的,就是把人看的不是正常人。

韩石山

朱自清和他眼里的女人

他是个怎样的人 一个忠厚人了。

朱自清先生是个内向的人,腼腆的人,从品行上说,绝对是个正人君子,看看他讲课,就知道

他那时是矮矮胖胖的身体,方方正正的脸,配上一件青布大褂,一个平顶头,完全像个乡下土

是扬州官话,听来不甚好懂,但从上讲台起,便总不断地讲到下课为止。好像他在未上讲台前,早

堆话,背诵过多少次。又生怕把一分一秒的时间荒废,所以总是结结巴巴地讲。然而由于他的略微慌张起来,一面红脸,一面急巴巴地作答,直要到问题完全解决,才得平舒下来。 些预备好了的话,便不免在喉咙里挤住。于是他更加着急,每每弄得满头大汗……一到学生发问,

这是北大刚毕业,在杭州第一师范教书时的情形,他的学生魏金枝记下的。后来当了清华大学

授,情况是不是好了呢?没有好多少。下面是他的学生吴组缃的回忆:

我现在想到朱先生讲书,就看见他一手拿着讲稿,一手拿着块叠起的白手帕,一面讲,一面看

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他的神色总是不很镇定,面上总是泛着红。他讲的大多援引别人的意见

细地叙述一个新作家的思想与风格。他极少说他自己的意见;偶尔说及,也是嗫嗫嚅嚅的,显得要词句,唯恐说溜了一个字,但说不上几句,他就好像觉得自己已经越出了范围,极不妥当,赶快打

连连用他那叠起的白手帕抹汗珠。 他的婚姻状况

朱自清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1916年考入北大预科,当年寒假里回扬州老家结婚。妻子武

州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朴实、文静,在前面引用过的那篇文章里,魏金枝说,\"至于我们的朱师母呢

朱先生是一对,朴素羞涩以外,也是沉默,幽静。除开招呼以外,不大和我们搭腔,我们谈着,她上做活\"。1929年11月,夫人在扬州家中病逝,32岁,遗3子3女。朱先生与夫人同岁,都

9年出生。

第二次是1932年8月,与陈竹隐女士在上海结婚。陈是四川成都人,少先生7岁,毕业于

学院,为齐白石、溥西园的弟子,工书画,善度曲。婚后随夫北上,住在清华园里。抗战爆发后,

自赴长沙,又转赴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陈由北京赴昆明与丈夫团聚。抗战后期,带着孩子住在

对武钟谦夫人,朱自清的心里,始终充溢着真挚的情爱,《给亡妇》可说是一曲爱的颂歌。现

是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若是刚刚去世,痛不欲生,秉笔为文,自在情理之中。但愿是这样,然而文末标明的1932年10月,是武去世3年之后,又是新婚3月之内。文中有\"孩子都好,我们一

养他们\"之语,是不是也有一点\"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的意思在里面呢?

单就这篇文章立论不免轻率,从此后朱自清的《日记》中寻按,就不能说无影无踪了。

1933年1月15日,也就是《给亡妇》一文写罢不久,朱自清\"在平伯处打契约桥眚,并吃

时竹似怒\"。此后夫妇间小的龃龉,在日记中时有所见。有时纯属记事,却不能说没有怨怼之意,延一中医诊治,竹信中医甚笃,然中医诊金昂甚\"(1935年1月14日)。又如\"晚竹谓予近太

惕然\"(1933年3月6日)。

有没有大的龃龉呢。

有一个时期,朱自清对他的夫人,似乎已不只是怨怼了。1934年1月2日记:

入城至吴宅,吃牛肉锅,极美。食毕跳舞,余兴致先不佳,后较好。舞得非常生,只一次合上

跳甚多,其履不佳,一胫常外歪斜,又身子不直,显得臀部扭得厉害,然甚剌戟余也。

徐志摩一度对陆小曼失望后,曾在日记中写道:\"爱的出发点不一定是身体,但爱到了身体就厌恶的出发点,也不一定是身体,但厌恶到了身体也就到了顶点。\"可不可以把这句话转用在这儿呢

要吧。那就都让一步吧,你也得承认,朱陈之间的关系,不像一些传记里说的那么好。

在当时的大学教授里,是绝无仅有的。撙节下来的钱,乃至是借来的钱,按时寄往成都。

他眼里的女人

抗战后期在昆明,朱先生那么艰难地活着,冬天甚至披着赶车人穿的光皮板子(俗名一口钟)

或许是生性太腼腆,或许是心里太忧伤,每见到漂亮或心仪的女人,朱先生都有精细的观察,

中有简约记载。先录1937年8月18日《日记》中的一段话,作为引子,也可以说是朱先生的

对女子之我见。西洋女子已得独立,故服务之观念强,抚慰丈夫方面甚佳。日本女子服务之观以至失去独立之人格。中国女子只事争独立,为丈夫服务之观念全废,此盖过渡时代人之命运欤!

下文引号中的话,均为日记中的原话。

1924年9月5日,由温州乘船赴宁波任教。\"船中见一妇人。脸甚美,着肉丝袜,肉色莹然

肢亦细,有弱柳临风之态。\"

在宁波,\"访萼邨,见一女客,甚时髦,两鬓卷曲如西洋妇人也。\"(1924年10月5日)

与萼邨同到丹生家。丹生夫人甚健谈,人甚飞动。而在其处便饭,菜甚佳美!\"

1931年8月,经苏联赴欧洲度假,9月4日车过柏林,\"车中有俄妇甚有致,与其夫俱,亦

桥,其夫妇桥甚精,有记分纸,殆亦甚好之也。\"

就是不甚喜欢的女人,只要风度好,他也很是欣赏。1931年11月13日在伦敦,邀请周东楼进晚餐地,遇见两位中国女士,\"她们说上海方言。我已经有两个月没有听到上海话了!她们的

也是一副上海派头,我对她们既讨厌又赞赏,这真是自相矛盾啊。\" 1932年6月25日,在德国游览期间,\"车上遇一医生小姐,活泼可爱,不似英人,使人

\" 1932年8月16日,蜜月中游完普陀,\"到上海,赴六妹处,遇邓明芳女士,颇有标格。

1941年3月6日,\"上午宋夫人及廖二姐来访竹,适竹去医院,因留客谈。宋夫人打扮得很说她已43岁,可还是显得那么艳丽。夫人的职业为果树栽培,这方面的书我一点也没读过,没有

等二小时得见竹。\"

1945年2月4日,\"下午应唐庆永夫妇之邀,至其家跳舞与桥戏,并进晚餐。至唐家遇翟君

妻甚美。\"

越到晚年,这类记载越少了。路遇的美妇人,已视而不见。同事的妻子,多已上了年纪,可欣

有作为晚辈的小姐了。这也是情理中事。

抗战后期,独自在昆明生活,还差点闹出\"绯闻\"。且看这样几条记载:

在钱家午餐。我在餐桌上又被钱太太让得进食逾量。(1941年12月11日)在钱家午餐

均佳。(1942年4月10日)端升晚餐后留此长谈,培源认为我可能会捎信给钱太太,我应下访问周家。(1942年5月12日)

还得诠释。钱,即钱端升,政治学家,当时在西南联大任教。周培源,物理学家,当时在西南

理论研究。朱自清所在的国文系,初到云南,在蒙自上课,后来迁回昆明,朱自清居住的文学研究

乡下,上课则在城内。先前夫人在,饭食还正常,待夫人回成都后,只好在朋友家起伙,一回到城

能在朋友家\"蹭饭\"了。他和钱端升是北大预科时的前后同学,好同学的情分总要比一般同事重些,

用餐,也就理所当然。来往多了,难免会让人说些闲话。到1942年暑假,朱自清在清华任教又

5年,按清华惯例,是教授的,教满5年有一年假期。朱自清家眷在成都,已是5月份了,放假后

都。这一分别,就是整整一年。故此,周培源才会说出\"会捎信给钱太太\"这样令朱自清反感的话。

这篇文章就这样完了。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让朱自清这样的忠厚长者,人格上,生活上,更

或者说更丰满些。

(摘自《人民文学》2001年第8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