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肌理在陶瓷艺术中创新运用

2024-06-30 来源:布克知识网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

肌理在陶瓷艺术中创新运用

孟斐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15)

摘 要:陶瓷艺术作为泥与火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的陶瓷艺术有数千年的文化历史,陶瓷艺术更是我国的骄傲,其他国家对我国的认识也是从陶瓷开始的,这一点从“陶瓷”和“中国”是同一个英文单词可以看出。文章通过对中国陶瓷纹理装饰的调查,研究创作者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痕迹,以此作为艺术创作动力,表现陶瓷艺术家的态度和体验。艺术创新以审美情感创新表现为主,它是创作者情感的提炼和升华。艺术作品的创新既是艺术品表现内容的创新,又是创作形式的情感的创新。增加艺术的感染力就必须找到艺术肌理的创新与人们情感的交合点,使人们观看艺术作品感受艺术魅力与创作者创新情感融为一体。更好地了解肌理在中国陶瓷艺术创新性表现的重要性,提升对于中国陶瓷艺术辉煌的感悟,更好地提升陶瓷艺术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肌理;陶瓷艺术;痕迹,创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陶瓷艺术更是中国文化中的璀璨明珠。陶瓷在古代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并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陶瓷的艺术创作古老而神秘,陶瓷肌理以其独特艺术语言、丰富多样的表现力以及充满想象的创作过程,吸引越来越多的陶瓷艺术家。

官。由此可见触觉纹理好似不仅仅能够用眼睛可以看得到而且用皮肤可以触摸的痕迹,其艺术表现力不仅仅视觉可以感知,必须经过近距离触摸体验。

2 陶艺肌理的表现形式以及运用

陶瓷艺术中肌理的产生是人们在使用陶土或瓷土创作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在捏塑、上釉和烧制过程中在陶瓷表面形成纹路和结构。肌理的形成是材质本身和制作技艺等多种元素的综合反映。

通过材质本身制作装饰肌理是最常见的,起初人们制作陶器和瓷器肌理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运用肌理增加物体的摩擦力或艺术效果。当时生产劳动更多是为社会生活服务,在实现了使用功能的基础上,陶器表面常常会留下制陶者在陶器创作过程的理解和感受,如指甲纹、刻划纹、细绳纹、树枝绘制图形等。随着人们生产劳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倾向也日益成熟。人们越来越多地把自己的感受和对生活的体验运用到陶瓷肌理表现中,运用各种媒介在陶瓷艺术品表面加工不同纹路或痕迹,如树叶纹、刻划纹、麻绳纹等。人们把自己的创新表现在陶瓷艺术品肌理中,根据陶瓷品的用途,然后根据材质特征,运用不同的制作工艺,制作出不同的肌理装饰效果,以表现艺术家的生活情感。这些都是以陶和瓷材质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加工生成的肌理装饰。

陶瓷创作者人为地在陶瓷表面进行装饰,根据创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的体验,结合陶泥和瓷泥以及综合材质的

1 陶瓷艺术中肌理的构成

人类在创造陶瓷艺术器物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肌理。肌理是在物体表面形成的纹路和痕迹,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留下的痕迹。肌理就是在物体表面能够在视觉或触觉上感受得到的痕迹。物体的肌理可以是视觉肌理,也可以是触觉肌理。

1.1 视觉肌理

陶瓷的视觉肌理是可以直接用眼睛感受到的纹理,不需要用手触摸。我们平时感觉到的大部分纹理都是视觉肌理,形式多样,如树木的纹脉、河流的波纹、岩石的裂痕、玉石或玛瑙内部纹路、动物皮毛等。这种纹理形态也广泛出现在陶瓷装饰中:青花瓷的纹路,徒手捏造陶泥时表面凹凸纹理,运用各种材质拼、贴、编制、雕刻陶瓷表面纹路等。视觉肌理在陶瓷艺术创作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古代陶瓷器中有很多色彩鲜艳、图案丰富、运用多种颜色绘制的植物花纹和几何纹样,题材丰富多彩,进而表现出当时人们的情感。

1.2 触觉肌理

触觉肌理与视觉肌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也是人们的定位手段,是人们的第五感觉,也是最复杂的感觉器

【作者简介】孟斐(1988—),男,汉族,湖北武汉我,教师,硕士,就职于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088Vol.168

性质,结合自己的艺术手法进行肌理创作。陶瓷艺术家从自身出发,结合用途,并根据不同材料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制作工艺,制作出不同视觉触觉效果的肌理。

3 肌理在陶瓷艺术上的创新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的创新也慢慢渗透到陶瓷艺术各个方面,人们对于陶瓷艺术的研究也不断创新。在对传统工艺继承的同时,更加注重物质材料的潜能,并引入新的技法,混入新的材料,使陶瓷艺术的装饰更多种多样,更好地体现陶瓷的艺术魅力。陶瓷艺术创作方法的多样化,增加了趣味性,使现代越来越多的人疯狂热爱陶瓷制作,他们更加理性而执着地探索着现代陶瓷技术中肌理的装饰效果,将现代陶艺肌理的美与创作理念结合,以陶瓷外在的肌理形式来让观者感受表意性和创意性。同时,以一种新的艺术理念、新的审美意蕴来传达一种艺术精神。

烧窑师傅的技术与电压的高低等不确定因素,在高科技综合作用下、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肌理,是陶瓷艺术家在烧造前所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是指陶瓷艺术家无法完善和精准地控制。但是这也是陶瓷艺术的魅力所在,这种不可控的因素也许使陶瓷品有意想不到的纹理效果,直接影响纹理装饰的艺术美。如陶艺家周国祯的《雪豹》等系列作品,他烧制的豹子花纹精美,人们赞赏其精湛的陶艺技法,其实是源于一次停电事故,色釉的变化才得到充分体现。在烧制的过程中,窑内因故突然熄火,使绘制的釉色没有充分反应便开始结晶,在这种不可控的条件下,釉面裂开,但是却所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后来周国祯大师开始运用这种不可控因素,并有意在进行这种烧制,后期创作了一系列这种风格的作品。再比如山东陶瓷艺术大师王玮,就是以高温颜色釉先烧制作为底色,用多种艺术手法进行釉上装饰或雕刻。这种装饰有一种工笔重彩的感觉,其底部高温颜色釉使画面色彩丰富,各种颜色釉绘制的水面鱼系列、水生植物系列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纹理装饰效果,然后根据烧制的纹理进行雕刻。釉色和雕刻的装饰是很有讲究的,结合釉中或者釉下的色彩勾线,绘制好物体的大体外形轮廓,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装饰。这种手法不仅可以丰富画面,也可以弥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

补施釉彩绘形成的单调感,可以使意境更加优美,更好地表现创作者的艺术情感。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使陶瓷充满了艺术魅力,更丰富肌理表现。

因此,创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陶瓷材质特性进行创新表现,创作出满足人们审美情趣和创新需求的陶瓷艺术品。充分运用陶泥、瓷泥的触觉或视觉,更好地提升艺术表现力。

4 结语

当下是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我国陶瓷艺术发展更是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要勇于创新。在任何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创新是艺术表达的前提,更是艺术家的灵魂。相比于其他艺术,陶瓷的特殊材质实现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因此创作的艺术品更体现出作者的朴素与自然。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充分考虑陶瓷的视觉肌理、触觉肌理和意象肌理进行整合,根据材质的特殊性,灵活地运用不同感觉和知觉进行创新创作,使得自我感情更好地释放,自我意识充分地发挥。■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50-166.

[2]潘知常.反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1-37,260-285,312-324,368.

[3]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辩[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1-18.

[5]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25-153,100.

[6]岳友熙.生态环境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英)汤因比.艺术的未来——结构主义与艺术[M].王治河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26.

[8]白明.另说陶艺[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9]陈小丹,陈光辉.现代陶艺设计[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10]戴大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11]刘萱,张文兵,于保春.“偶然”流溢在现代陶艺中的艺术魅力[J].中国陶瓷,2005(1).

2019.11(上)0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